钱塘雨泊

一片迎潮雨,钱塘泊岸逢。
烟明六和塔,云暗两高峰。
茶熟篷窗火,香残野寺钟。
湖头旧游路,湿翠想高松。

作品评述

《钱塘雨泊》是明代诗人郭第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钱塘泊岸逢,一片迎潮雨。
在钱塘江的岸边,我遇到了一场迎接潮水而来的雨。

烟明六和塔,云暗两高峰。
六和塔的烟雾显现,两座高峰被云雾遮掩。

茶熟篷窗火,香残野寺钟。
茶已经煮熟了,篷窗里的火焰散发着香气,野寺里的钟声依然回荡。

湖头旧游路,湿翠想高松。
湖边的旧游路湿漉漉的,翠绿的景色使我想起了高耸的松树。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畔的景色和情景。雨水迎着潮水而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六和塔的烟雾和云雾弥漫在江边的高峰之间,增添了神秘感。茶香和寺庙的钟声则给人以宁静和感慨之情。湖边的游路湿漉漉的,映衬着郁郁葱葱的绿色,让人陶醉其中,同时也勾起了对高松的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景,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对人文环境的思考。雨水、烟雾、云雾、茶香、钟声等元素通过对比和交织,构成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诗中的景物多以自然景色和宗教氛围为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热爱和倾诉。通过描绘湖头的旧游路和高松的形象,诗人在表达自然景色之外,也借景抒怀,表达了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细腻的自然景色和寺庙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思考,同时也融入了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之情,给人一种清新、宁静和思索的感觉。

诗词推荐

九罭[1]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并辔登北原,分首昭陵道。秋风吹行衣,落日下霜草。昔日憩巩县,信马行草早。行行过任村,遂历黄河隩。登高望河流,汹汹若怒闹。予生平居南,但闻河浩渺。停鞍暂游目,茫洋肆惊眺。并河行数曲,山坡亦萦绕。甖子与山口,呀险乃天灶。秤钩真如钩,上下欲颠倒。虎牢吏当关,讥问

野思不可收,瞥若孤云生。船头插芳草,閒踏飞花行。春江摇夕阳,绿波鳞鳞明。更欲待潮归,高城闻鼓声。

江店西风酒味香,匆匆何事促行装。百年一半常为客,两鬓无多易着霜。远水平芜秋艇去,断云归鸟暮天长。如今楚地皆吴语,不必逢人叹异乡。

数声初听放船钲,小雨冲凉晚出城。遥见人家层荫合,便无风袖一尘生。园林岂乏清閒乐,鸥鹭须寻浩荡盟。秋色此行方到手,忆俨诗内发精明。

宫城映出丝丝绿,顿觉皇州春意回。从此不辞驱瘦马,六街终日踏尘埃。

追悲谢灵运,不得殊常封。纵然孔与颜,亦莫及此松。此松天格高,耸异千万重。抓拏巨灵手,擘裂少室峰。擘裂风雨狞,抓拏指爪傭。道入难抱心,学生易堕踪。时时数点仙,袅袅一线龙。霏微岚浪际,游戏颢兴浓。品松徒高高,雌鸣讵嗈嗈。赏异尚可贵,赏潜谁能容。名华非典实,翦弃

楚镇惟黄岫,灵泉浴圣源。煎熬何处所,炉炭孰司存。沙暖泉长拂,霜笼水更温。不疏还自决,虽挠未尝浑。地启岩为洞,天开石作盆。常留今日色,不减故年痕。阴焰潜生海,阳光暗烛坤。定应邻火宅,非独过焦原。龙讶经冬润,莺疑满谷暄。善烹寒食茗,能变早春园。及物功何大,随流

於我已渠渠,迁乔喜得庐。挈来三釜粟,更有一床书。叠石境不俗,得山名岂虚。从今来问字,门外列高车。

清绝门墙冷似冰,野人怀刺昔曾登。新题对雨分萧寺,旧梦经秋说杜陵。贫典郡符资月给,老持台宪减霜稜。开元文字钟王笔,惆怅临风一烬灯。

三十年来天下名,衔恩东守阖闾城。初经咸谷眠山驿,渐入梁园问水程。霁日满江寒浪静,春风绕郭白蘋生。虎丘野寺吴中少,谁伴吟诗月里行。州城全是故吴宫,香径难寻古藓中。云水计程千里远,轩车送别九衢空。鹤声高下听无尽,潮色朝昏望不同。太守吟诗人自理,小斋闲卧白蘋风。

牡丹未及开时节,况是秋风莫近前。留待来年二三月,一枝和露压神仙。

秦人当日避风烟,自种桑麻老洞天。绿竹横溪鸡犬静,不知门外汉山川。

君家自在剑山外,莫浪江南劝路人。

尖峰簇簇容林笋,曲径盘盘绕树藤。中有古潭深万丈,老龙独卧似禅僧。

沟堪揭厉难车水,雨怕讥征不入城。沃野燥刚妨种艺,老农歌哭不成声。

雨过山新沐,风平水漫流。移尊来选胜,立马步通幽。春在桑麻坞,香团橘柚州。从君诗有律,还我酒无筹。

巡礼诸方遍,湘南颇有缘。焚香老山寺,乞食向江船。纱碧笼名画,灯寒照净禅。我来能永日,莲漏滴阶前。

睡晓方知前是梦,落花难上旧来枝。

落日牛羊下绿坡,微风短楫拂晴莎。穷愁白发真相得,悲感青春最苦多。水暖菰蒲沙鸨集,月明洲渚榜人歌。此时忽漫思身世,奈尔桃花满眼何。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