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城隍庙赛雨二首》是唐代诗人羊士谔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城隍庙中举行祈雨仪式的场景,表现出人们对雨水的盼望和对神灵的虔诚。
这里提供一种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供参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
零雨慰斯人,斋心荐绿蘋。
山风箫鼓响,如祭敬亭神。
积润通千里,推诚奠一卮。
回飙经画壁,忽似偃云旗。
诗意:
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虔诚地献上绿色的蕃薯。
山风吹响箫鼓声,仿佛在祭拜敬亭山的神灵。
雨水滋润了千里大地,真诚地奠献上一杯酒。
回风飘过画壁,犹如云旗摇曳。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城隍庙祈雨的场景,展现了古人对雨水的渴望和对神灵的虔诚。首先,诗人用“零雨”形容细雨,寓意雨水的微小却不可或缺的作用,给人以滋润和慰藉。接着,他描述了山风吹响箫鼓的声音,比喻庙中祭祀场景的庄严与肃穆,仿佛在向敬亭山的神灵致敬。然后,诗人提到雨水滋润了千里大地,表达了人们对雨的盼望,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神灵的真诚和虔诚。最后,诗人以回风经过画壁的形象来结束诗篇,形容回风如云旗般摇曳,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城隍庙祈雨的仪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既展现了人们对雨水的期盼与渴望,又表达了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之情。整体氛围庄重肃穆,给人以一种神圣而庄重的感觉。
作者介绍
羊士谔的思想追求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