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王鏊的《七月三日大风》
拼音和注音
qù nián qī yuè jù fēng zuò , jià hǎi qū shān shì hé è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七月:《豳风·七月》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山势:山势,汉语词语,读音shān shì,意思是山的形势或气势。
去年:(名)今年的前一年。
飓风:1.最初只指加勒比海的热带气旋;后来又可指任何具有狂风的热带气旋。2.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见〖风级〗。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原诗
去年七月飓风作,驾海驱山势何恶。
沿江滨海万人家,一半漂流喂蛟鳄。
今年七月仍飓风,驱山驾海势略同。
人家有备幸多免,禾偃木拔岁则凶。
我闻有道唐虞世,风不鸣条雨沾块。
休徵五事来应时,百谷用成民用乂。
当今公道如天开,金縢既启群公来。
宾贤养老天子圣,风伯尔独胡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