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尹懋秋夜游灉湖二首
政理常多暇,方舟此溯洄。
吹笙虚洞答,举楫便风催。
山暗云犹辨,潭幽月稍来。
清溪无数曲,未尽莫先回。
烟霭夕微蒙,幽湾赏未穷。
舣舟待初月,褰幌招远风。
鹤声聒前浦,渔火明暗丛。
东山云壑意,不谓尔来同。
作品评述
中文译文:
《和尹懋秋夜游灉湖二首》
政理常多暇,方舟此溯洄。
吹笙虚洞答,举楫便风催。
山暗云犹辨,潭幽月稍来。
清溪无数曲,未尽莫先回。
烟霭夕微蒙,幽湾赏未穷。
舣舟待初月,褰幌招远风。
鹤声聒前浦,渔火明暗丛。
东山云壑意,不谓尔来同。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和尹懋秋一起夜晚游览灉湖的心情和景色描写。诗人觉得政务繁忙的日子常常有些闲暇的时候,他们乘坐小船顺流而上,吹起笙箫的声音回应着虚幻的洞穴,举起船桨随风驱动。山峦在暗夜中依稀可辨,潭水深幽,月亮渐渐升起。清澈的溪水蜿蜒多姿,还未游尽就不要急着回去。夜色中的烟雾微弱模糊,幽暗的湾口中的景色无限美好。
船等待初升的月亮,披帘招来远方的微风。鹤鸣声扰动了前浦,渔火在明亮和暗淡中点缀成一片。东山的云雾和山壑给人以深意,不像其他地方一样平凡。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作者与尹懋秋夜晚游览灉湖的经历和感受为主线,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和一种愉悦的心境。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变化和与友人的交流,从而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感慨。整首诗以平静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又蕴含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作者介绍
赵冬曦的生平
赵冬曦,(677-750)唐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县)人。进士及第,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入集贤院修撰、考功员外郎、直学士、中书舍人内供奉,以国子祭酒卒。从儒家的“礼”和“仁”思想出发,提倡“德主刑辅”。他认为,古律条目千条,隋时奸臣弄法,著律时提出“律无正条,出罪举重以明轻,入罪举轻以明重。”的断狱原则。一辞出而废条目数百。自此轻重依其爱憎,被罚者不知其所以然。法律易知,则下不敢犯;文义深,“则吏乘便而朋附盛”。律、令、格、式,应该刊定科条,直书其事。犯罪者虽贵也按律以断。律明确则人相信,法律统一则人主尊。他还强调选拔官是治政之本。古时择选牧宰,皆出于台郎御史,以为荣升。亲民之官,人命所录,故贵其位,而重其人。今则不然,京官不称职,派为外任;大邑负累,降为小邑;近官不胜任,迁为远官。此处不行,派往彼处何以能治。这是重近民而贱远民。冬曦久任学士、国子祭酒,推动了唐代儒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