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示周掾祖谢

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
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
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
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
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
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
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
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作品评述

《和陶示周掾祖谢》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欣。
我听说有一所古老的学府,心中暗自思念着渊明的欢喜。

摄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
我穿着朴素的衣裳,在两所学府间徘徊,窥视门户却没有一个人。

邦风方杞夷,庙貌犹殷因。
国家的风尚仍然像杞国的夷族,庙宇的容貌依然保持着殷商的风格。

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
先生的盛宴已经缺席,弟子们散落无处寻找。

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
我忍受着饥饿,坐下来谈论道义,叹息自己听到得太迟。

永言百世祀,未补平生勤。
虽然能够永远被人祭祀,却不能弥补一生的勤奋。

今此复何国,岂与陈蔡邻。
如今我又在何国,难道与陈蔡相邻吗?

永愧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永远感到愧疚,像虞仲翔一样,弦歌在沧海之滨。

这首诗词以苏轼对古学府的思念和对先贤的敬仰为主题。诗人听到有关古学府的消息,心中充满对渊明(指古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喜悦。他来到学府周围,但却没有见到任何人。通过描写国家的风尚和庙宇的风格,诗人表达了他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传统价值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先生和弟子暗指古代学者和学生,而先生的盛宴缺席和弟子散落无处寻找,象征着古代学问的衰落和传承的中断。诗人忍饥坐下来谈论道义,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执着和对时代变迁的遗憾。他认为自己晚了解到这些道理,无法弥补自己一生的勤奋。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疑惑和不满。他不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何国,是否与陈蔡等地相邻,暗示他对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失望和不满。最后一句诗中的虞仲翔是指古代文学家虞集,他的弦歌代表着他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叹和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古代学问的怀念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价值的反思和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不满。它展现了诗人对学问、道义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己的批判和自省译文:
听说有座古老的学府,我暗自怀念渊明的欢喜。
我穿着朴素的衣裳,在两所学府间徘徊,窥视门户却没有一个人。
国家的风尚仍然像杞国的夷族,庙宇的容貌依然保持着殷商的风格。
先生的盛宴已经缺席,弟子们散落无处寻找。
我忍受着饥饿,坐下来谈论道义,叹息自己听到得太迟。
虽然能够永远被人祭祀,却不能弥补一生的勤奋。
如今我又在何国,难道与陈蔡相邻吗?
永远感到愧疚,像虞仲翔一样,弦歌在沧海之滨。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古代学府和学问的思念,以及对时代变迁和传统文化的反思。诗人对古学府的消息充满喜悦,但当他亲自前去时却发现学府空无一人。通过描写国家的风尚和庙宇的风格,诗人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传统价值的思考。他感叹先贤的盛宴已成缺席,弟子们散落无处,暗示了学问的衰落和传承的中断。

诗中诗人忍饥坐下谈论道义,表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和对时代变迁的遗憾。他认为自己晚了解到这些道理,无法弥补自己一生的勤奋。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满和疑惑,他对自己身处何国的情况产生疑问,暗示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失望。最后一句以虞仲翔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叹和思考。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思辨风格,展示了对古代学问和文化的怀念与敬仰。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对古代风俗的描绘,勾勒出一个古老而庄重的学府形象。诗人通过对学府的寂静和空荡的描绘,表达了对学问的衰落和传承中断的忧虑。他对时代变迁和自身所处环境的疑惑和不满,进一步凸显了他对传统价值的反思。

此诗以简练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对时代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苏轼在诗中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同时也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整首诗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给人以思索和启迪。它从一个个人的视角,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和文化的断裂,呈现出一种对传统价值的思考和对人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御雨无过以瓦为,古人朴直致君辞。我今闭户疏还往,滑滑从深三尺泥。

泪荷抛碎璧。正漏云筛雨,斜捎窗隙。林声怨秋色。对小山不迭,寸眉愁碧。凉欺岸帻。暮砧催、银屏翦尺。最无聊、燕去堂空,旧幕暗尘罗额。行客。西园有分,断柳凄花,似曾相识。西风破屐。林下路,水边石。念寒蛩残梦,归鸿心事,那听江村夜笛。看雪飞、苹底芦梢,未如鬓白。

弱柳摇烟落絮轻,绿阴初长小池平。杜鹃处处催春急,不是东风太薄情。

大江何时来,齧我千步堤。居人念水至,前年拆鸡栖。浸淫势未已,老圃忧夏畦。青青五亩蔬,素沙黄卷泥。一朝失此利,岂饱盐与荠。纷然向我言,有叟其齿齯。使君幸静听,众论信可稽。去城今几许,坐视埤堄低。愿移象鼻东,复泻蟇颐西。汇为沸白潭,不入流丹溪。焉敢费使君,畚插

石门山对新安县,基址平来蔓草秋。千尺微江清见底,悲鸣还向县前流。

映竹水田分,当山起雁群。阳峰高对寺,阴井下通云。雪昼唯逢鹤,花时此见君。由来禅诵地,多有谢公文。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徜徉八风生。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岁月都将曲糵埋。

毛侯曾子有新句,鸣籁素秋相与清。吾若邶鄘甘退舍,君如秦楚正连衡。一尊鸿雁到时酒,万里江湖别后情。鱼目骊珠固非敌,搴旗况已慴先声。

忆听西窗一曲歌,金杯未尽转横波。酒徒依旧歌声断,今夜西窗奈我何。

长淮渺渺寒烟白。凭栏人是霜台客。时句妙春豪。风云不啻高。樽前人已老。余恨连芳草。一曲酒醒时。梧桐月欲低。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疏傅心情老,吴公政化新。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後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寒。棹进岸自回,天水未有极。帘欣入绝巘,舟愕触潜石。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

婆娑庭中树,老大千年枝。百弓蔽赫日,四座生凉颸。影怪疑龙蛇,声和认埙篪。未被斧斤赏,敢辞尘埃欺。轮囷壮士叹,冷淡童子嗤。盘根得地固,挺材本天资。枌榆谩百尺,杞柳徒一围。节坚费刻画,莫讶绳墨迟。枝狂跃蛟虬,瘿怪蹲熊罴。有时相摩击,往往霹雳飞。筛月碎玉散,障日

陵阙凄凉俯旧邦,恨流衮衮似长江。穿残已叹金凫尽,缺落空余石马双。攫饭饥乌占寺鼓,避人飞鼠上经幢。阿和乳臭崇韬耄,堪笑昏童束手降。

野渡扁舟自在浮,惯来江上不惊鸥。一竿钓破沧浪月,唤入芦花不点头。

苹婆影镂日华明,照见枝头果已成。却是南风有吟思,时将万叶作秋声。

君王赐第御灵和,兄弟同时捷隽科。名占风雷三级遍,恩沾雨露一门多。衣冠盛事喧金榜,里巷荣归缀玉珂。他日凤池须接翼,侍中阴德有馀波。

御榜今朝至,见名心始安。尔能俱中第,吾遂可休官。贺客留连饮,家书反覆看。世科谁不继,得慰二亲难。

柳丝不禁梳,桃毳不耐雪。梅残剪春绡,永日霏不绝。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