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忍

平沙月转旌旗影,擐甲为衾戈作枕。
此时饮恨念銮舆,玉体能胜暴露无。
问安使者空相继,清跸不回宫殿闭。
请缨傥未缚酋渠,我榻虽安保忍寐。

作品评述

《四不忍》是宋代刘子翚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朴实而含蓄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战争时期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内心痛苦和忍耐。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平坦的沙地上,月亮的光芒映照着旌旗的影子,
穿着战甲作为被褥,戈作为枕头。
此时我心中忧愤万分,思念皇帝的身影,
即使身体如玉一般美丽,也无法遮挡暴露的无奈。
问候使者们空空相继,清蹄声却不再回到宫殿。
请缨的机会或许尚未到来,我躺卧在床上虽然安宁,却难以入眠。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战争时期的景象,展现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平沙上的月亮和旌旗的影子相映成趣,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作者用擐甲为被褥,戈作枕头的描写,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同时,诗中明确提到了作者的忧愤和思念,他对皇帝的忠诚和期待。尽管自己拥有美丽的身体,却无法遮掩内心的苦闷。诗中还出现了问安使者和清蹄声不回宫殿的描写,暗示了朝廷的动荡和无法回归的现实。

《四不忍》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将战争的残酷与个人的痛苦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和忍耐。整首诗抒发了对和平和稳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和痛苦。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冲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者介绍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自摩寒镜看头颅,短发萧萧不受梳。天地风霜吾辈老,江湖烟雨故人疏。道穷分命真如纸,世乱功名不要书。纵有黄金难铸错,一编残易伴犁锄。

为儒老双鬓,勤苦竟何如。四海方磨剑,空山自读书。石围泉眼碧,秋落洞门虚。莫虑搜贤僻,征君旧此居。

公子歌锺里,何从识渺茫。惟应斗帐梦,曾到水云乡。

古绸於今婺,盖亦一壮县。剧繁号难理,百令无一健。英英晏伯安,年壮政则练。咄嗟扫宿弊,谈笑了宿案。公庭坐无事,自可名道院。老眼空四海,於公惊创见。今公赋归欤,敢以一语饯。边陲正驿骚,朝野未闲燕。公才浩纵横,敌可受八面。要须诣明光,上书还自荐。口伐或箸筹,收功

閒画金钗记远人,杜鹃啼血又残春。琵琶统上无多字,近日相思弹不真。

客途幽梦苦凄凄,满眼山川意却迷。条华朝驱云外骑,河潼夜听月中鸡。

翛然一榻愧端居,未许驽骀驾鼓车。胜事都归乡梦里,幽怀更在客愁余。别离门户从秋掩,契阔尊罍尽日虚。寄语多情翟廷尉,莫将交态向人书。

西曲淅淅动高梧,目送浮云悟卷舒。自是归心感秋色,不应高兴为鲈鱼。

宝刹新妆法事修,五台新刹欲同游。六宫侍女知多少,太后床前早扣头。

雪晓乌惊矫,无风叶自零。人家住莽苍,径柏挺寒青。千载犹归鹤,三生省病僧。脾虚眼多眚,更比向来增。

身自蓬莱顶上来,彩云深处见崔嵬。凭高莫作凌云想,闻说天门有诏华。

扁舟冒冷雨,初出安定门。天开水墨图,浓淡迷湖村。渔板閧白昼,庙钟撞黄昏。客船行虚明,天净水不浑。向行数十程,万愁谁与论。去家幸已近,方信萍无根。湖歌发夜分,欸乃惊梦魂。江行两月馀,不负惟酒樽。

为忆长安烂熳开,我今移尔满庭栽。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龙山泛酒来。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首句,为新得园池,成公志也。公洎可行都司各和二首,桢和二首。既而可行董浚筑之役,竣事,复八赓公韵,公亦和之,愈出而愈奇,有本者如是夫。公命熙复赓,而鼯技穷矣,搜枯得九首,并倡为十阕,谨录以呈,优希指教买陂塘旋栽杨柳,参知绿野机务。春花秋月冬宜雪,夏有芰风荷

红尘半世仅绯衫,白首官曹两换衔。羞见淮乡隐君子,紫芝黄独老嵌岩。

人道长生,算来世上何曾有。玉尊长倒。早是人间少。四十年来,历尽闲烦恼。如今老。大家开口。赢得花前笑。

别后江头夜雨凉,可怜憔悴谢红妆。腹中不有郎行路,那得车轮日转肠。

梦回春草远,病起故人来。耿耿孤灯话,沈沈细雨杯。千愁双鸟过,一笑百花开。世事渺烟水,相携卧绿苔。

天竺应须老辨才,罗浮那得染尘埃。试看出日朱明观,便是中天积翠台。起废合归良匠手,安禅好住白云堆。寄声旧日黄居士,九锁丹函请一开。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