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海会寺

篮舆三日山中行,山中信美少旷平。
下投黄泉上青冥,线路每与猿猱争。
重楼束缚遭涧坑,两股酸辛饥肠鸣。
北度飞桥踏彭铿,缭垣百步如古城。
大钟横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扃。
杉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
倒床鼻息四邻惊,紞如五鼓天未明。
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作品评述

《宿海会寺》是苏轼所作,描绘了他在山中寺庙过夜的经历与感受。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篮舆三日山中行,
山中信美少旷平。
下投黄泉上青冥,
线路每与猿猱争。
重楼束缚遭涧坑,
两股酸辛饥肠鸣。
北度飞桥踏彭铿,
缭垣百步如古城。
大钟横撞千指迎,
高堂延客夜不扃。
杉槽漆斛江河倾,
本来无垢洗更轻。
倒床鼻息四邻惊,
紞如五鼓天未明。
木鱼呼粥亮且清,
不闻人声闻履声。

诗意:
苏轼在山中庙宇过夜,篮舆行了三天才到达山中。山中景色美丽,少有人迹,宁静而宽广。他将心灵投入到深山之中,感受到了生死的边缘,与天地相接的宏伟景象。他描述了山中的曲径通幽,常常与猿猴争夺前行的道路。登上重楼,束缚感消失,但却遭遇到险峻的涧坑,两腿酸痛,饥肠辘辘。北行经过一座悬空的飞桥,脚步声彭铿有力,周围的景物如同古城的缭绕垣墙一般。他听到了大钟的钟声,仿佛千百只手在迎接他。高堂热情地接待客人,夜晚门不关闭。洗漱时,水槽和盥洗器都是纯洁无瑕的,让他感到轻松愉悦。睡觉时,他的呼吸声引起了四周邻人的惊动,宛如五更钟声响起,天还未明。清晨,木鱼敲击出清脆的声音,他听到了履行者的脚步声,却听不到其他人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在山中寺庙过夜的经历为背景,通过描写细腻的景物和感受,展示了作者与自然的交融与感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动态的画面感和情感的表达。

诗人通过篮舆行了三天才到达山中,强调了山中的荒僻与孤寂。他用"黄泉"和"青冥"来形容山下和天上的景象,暗示了这里与生死相接,与尘世隔绝的境地。他在山中行走时,常常与猿猴争夺道路,凸显了与自然界的互动与竞争。

诗中的重楼象征束缚与困境,而涧坑则象征险峻和艰难。诗人形容自己的双腿酸辛,饥肠辘辘,表达了旅途的辛苦和艰险。

北行经过飞桥,踏彭铿的脚步声有力有力,缭垣百步如古城,给人一种庄严而壮观的感觉。大钟横撞千指迎,表达了诗人在山中寺庙受到的热情接待和喜悦。高堂夜晚不关闭,展现了宽容和开放的态度。

诗中的杉槽漆斛象征洁净和纯洁,江河倾是指洗漱时的水流,洗去尘垢,使人感到轻松和清爽。

诗人睡觉时的呼吸声引起四邻惊动,形象地描绘了宁静的环境中的微小声音的显著性。诗中的五鼓天未明和木鱼呼粥亮且清,表达了清晨的宁静和祥和。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象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在山中寺庙过夜的经历和感受。它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以及在宁静与孤寂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净的愿望。同时,诗中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共生,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温暖和善意的期望。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昔年同醉杏园春,别后花枝几度新。彼此宦游疏翰墨,等闲交面起丝纶。荣亲未必须莱子,昼锦何尝只买臣。布政莫为三载计,清朝台阁整搜人。

夜月抱秋衾,支枕玉鸾小。艳骨泣红芜,藏陵三十老。卧闻秦王女儿吹凤箫,泪入星河翻鹊桥。素娥划袜跨玉免,回望桂宫一点雾。纷红小蝶没柳烟,白茅老仙方瞳圆。寻愁不见入香髓,露花点衣碧成水。

九日清尊要及辰,谁令形迹滞瓯闽。饶阳城畔趋庭子,长乐坡前入幕宾。并倚门闾吾二老,相求原隰汝三人。借令不共黄花酒,莫与西风作后尘。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至人养心遗四体,瘦不为病肥非妍。谁人好道塑遗像,鲐皮束骨筋扶咽。兀然隐几心已灭,形如病鹤竦两肩。骨节支离体疏缓,两目视物犹炯然。长嗟灵运不知道,强翦美须插两颧。彼人视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无金寄与白头亲,节概犹夸似古人。未出尘埃真落魄,不趋权势正因循。桂攀明月曾观国,蓬转西风却问津。匹马东归羡知己,燕王台上结交新。

云叶千重,麝尘轻染金缕。弄娇风软、霞绡舞。花国选倾城,暖玉倚银屏,绰约娉婷,浅素宫黄争妩。生怕春知,金屋藏娇深处。蜂蝶寻芳无据。醉眼迷花映红雾。修花谱。翠毫夜湿天香露。

湘月蘋风乍畅襟,烛前江水练千寻。新秋宋玉能为赋,永夕袁安好共吟。辇下翠蛾须强展,尊中绿蚁且徐斟。汀沙渐有珠凝露,缓棹兰桡任夜深。

微风吹碧海,细细生龙鳞,半醉骑一鹤,去谒青华君。归来天风急,吹我过缑山,锵然哦诗声,清晓落人间。人间仰视空浩浩,远孙白发尘中老。初见姬翁礼乐新,千九百年如电扫。

槐薰忽送清商怨,依稀正闻还歇。故苑愁深,危弦调苦,前梦蜕痕枯叶。伤情念别。是几度斜阳,几回残月。转眼西风,一襟幽恨向谁说。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露洗余悲,暮烟声更咽。

江梅自癯瘠,挫抑岂多禁。未腊忧风雪,先春病雨阴。开时能慰眼,落去更关心。何以宽愁寂,村醪得屡斟。

粉胸绣臆谁家女,香拨星星共春语。七盘岭上走鸾铃,十二峰头弄云雨。千悲万恨四五弦,弦中甲马声骈阗。山僧扑破琉璃钵,壮士击折珊瑚鞭。珊瑚鞭折声交戛,玉盘倾泻真珠滑。海神驱趁夜涛回,江娥蹙踏春冰裂。满坐红妆尽泪垂,望乡之客不胜悲。曲终调绝忽飞去,洞庭月落孤云归。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秋到双溪溪上树。叶叶凉声,未省来何许。尽拓溪楼窗与户。倚阑清夜窥河鼓。那得吟朋同此住。独对秋芳,欲寄花无处。杖履相从曾有语。未来先自愁君去。

大庾岭头提不起,同庵亲手付将来。等头拾在肩头上,凡圣齐教眼豁开。

墙北走红尘,墙东接白云。山光衣上见,药气酒中闻。此会诚堪惜,穷秋日又曛。人间唯有醉,醉后复何云。

见梅花、一番惊感,天时人事如许。星霜冉冉东流水,牢落少年心绪。时自语。甚门外、风埃绿鬓生尘土。故人间阻。柰岁晚相思,云寒怅望,此意转凄楚。髫年梦,俯仰已成今古。人生风度欢聚。故乡景物浑非旧,愁里忽忽时序。能记否。记翦烛西窗,暝坐听风雨。春来更苦。柰酒量微增

外家源流远,文物被诸孙。嗟我数年来,颇识佳弟昆。酥酪本同味,兰芷非殊根。竞爽有如此,知当天其门。信也来过我,气貌清而温。方忻驻足地,中有静者存。皎然明月光,岂复受浊浑。埙篪迭和时,此理试共论。

先汉郡有丞,选置不浪取。次公在河南,吏严而独不。皇家重监郡,小试烦大手。上方求宽和,淹外讵容久。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