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海会寺

篮舆三日山中行,山中信美少旷平。
下投黄泉上青冥,线路每与猿猱争。
重楼束缚遭涧坑,两股酸辛饥肠鸣。
北度飞桥踏彭铿,缭垣百步如古城。
大钟横撞千指迎,高堂延客夜不扃。
杉槽漆斛江河倾,本来无垢洗更轻。
倒床鼻息四邻惊,紞如五鼓天未明。
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

作品评述

《宿海会寺》是苏轼所作,描绘了他在山中寺庙过夜的经历与感受。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篮舆三日山中行,
山中信美少旷平。
下投黄泉上青冥,
线路每与猿猱争。
重楼束缚遭涧坑,
两股酸辛饥肠鸣。
北度飞桥踏彭铿,
缭垣百步如古城。
大钟横撞千指迎,
高堂延客夜不扃。
杉槽漆斛江河倾,
本来无垢洗更轻。
倒床鼻息四邻惊,
紞如五鼓天未明。
木鱼呼粥亮且清,
不闻人声闻履声。

诗意:
苏轼在山中庙宇过夜,篮舆行了三天才到达山中。山中景色美丽,少有人迹,宁静而宽广。他将心灵投入到深山之中,感受到了生死的边缘,与天地相接的宏伟景象。他描述了山中的曲径通幽,常常与猿猴争夺前行的道路。登上重楼,束缚感消失,但却遭遇到险峻的涧坑,两腿酸痛,饥肠辘辘。北行经过一座悬空的飞桥,脚步声彭铿有力,周围的景物如同古城的缭绕垣墙一般。他听到了大钟的钟声,仿佛千百只手在迎接他。高堂热情地接待客人,夜晚门不关闭。洗漱时,水槽和盥洗器都是纯洁无瑕的,让他感到轻松愉悦。睡觉时,他的呼吸声引起了四周邻人的惊动,宛如五更钟声响起,天还未明。清晨,木鱼敲击出清脆的声音,他听到了履行者的脚步声,却听不到其他人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在山中寺庙过夜的经历为背景,通过描写细腻的景物和感受,展示了作者与自然的交融与感悟。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动态的画面感和情感的表达。

诗人通过篮舆行了三天才到达山中,强调了山中的荒僻与孤寂。他用"黄泉"和"青冥"来形容山下和天上的景象,暗示了这里与生死相接,与尘世隔绝的境地。他在山中行走时,常常与猿猴争夺道路,凸显了与自然界的互动与竞争。

诗中的重楼象征束缚与困境,而涧坑则象征险峻和艰难。诗人形容自己的双腿酸辛,饥肠辘辘,表达了旅途的辛苦和艰险。

北行经过飞桥,踏彭铿的脚步声有力有力,缭垣百步如古城,给人一种庄严而壮观的感觉。大钟横撞千指迎,表达了诗人在山中寺庙受到的热情接待和喜悦。高堂夜晚不关闭,展现了宽容和开放的态度。

诗中的杉槽漆斛象征洁净和纯洁,江河倾是指洗漱时的水流,洗去尘垢,使人感到轻松和清爽。

诗人睡觉时的呼吸声引起四邻惊动,形象地描绘了宁静的环境中的微小声音的显著性。诗中的五鼓天未明和木鱼呼粥亮且清,表达了清晨的宁静和祥和。

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意象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在山中寺庙过夜的经历和感受。它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亲近,以及在宁静与孤寂中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纯净的愿望。同时,诗中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与共生,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温暖和善意的期望。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俯仰天上下,尊称唯我独。无物亦无人,本来真面目。

奉亲营小圃,僻在水之湄。霜露蔡公赋,假山慈竹诗。人皆称寿母,我独喜佳儿。八行家风在,三迁忆旧时。

有一即有二,有三即有四。一二三四五,有亦何妨事。如火能烧手,要须方便智。若未解传薪,何须学钻燧。

呷州鼓吹迓前茅,几载疮痍变乐郊。黎母盗清民有犊,佽飞士勇海无蛟。安排循吏添新传,检点耆英少故交。欲发幽潜慰冥漠,自惭笔砚暮年抛。

今夜盛排筵宴。准拟寻芳一遍。春去已多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风流自古称张绪,诗句孰如孟景阳。今日读书轻富贵,当家好处得兼将。

筑室城市间,移柏南涧底。山林夙所尚,封植聊自寄。崎岖脱岩石,拥塞出棼翳。上承清露滋,下受寒泉惠。秋来采霜叶,咀嚼有余味。苦涩未须嫌,愈久甘如荠。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月出松坞明,露下莲塘清。今宵好风色,独绕林下行。百虫尔胡为,啧啧饶秋声。求静不能得,我诗何由成。

日面月面,灵光洞现。大地山河,南州北县。虽是老婆心切,那知疑杀监院。

莞簟轻轻卷,藤床故故移。暑尘无避处,客舍有凉时。开帐迎风易,钩帘看雨宜。绿阴更清绝,旧竹长新枝。

荷边弄水一身香,竹里招风满扇凉。道是秋来还日短,秋来闲里日偏长。

正不立玄,偏无所附。三十年异类中行,末后句月圆古渡。夜船拨转琉璃殿,白鸟飞宿无影树。

平生三毛尔,鬓发眉与须。标何忽霜雪,星星欲无余。手中木上座,枯槁正类渠。而吾方两忘,隐几者谁欤。是身那有坚,寝饭姑如如。旧时祖师令,似守商君书。老夫亦耄矣,戒律今全除。惟兹笑及嗔,二法元不殊。独当招故人,浊酒满眼沽。非徒洗耳恭听离君,且复浇索居。白鱼良已佳

湖上迟迟不忍还,谈玄清彻几重关。旋岚野马皆归静,逝鸟潜鱼各自间。坠果露巢秋后树,淡烟斜日晚来山。吟情到此何终极,注目红云紫雾间。

接花莫接南北枝,姑射仙人冰雪肌。一尘不食自然瘦,红红紫紫糠籺肥。

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口,知伊少人。

我年五十九,门弧子垂左。我今年七十,见子双髻鬌。腹仅椰子大,贮书一何夥。疾读建瓴水,响应炙车輠。光怪蟠肺肠,不啻珠万颗。小松三尺许,千丈气磊砢。近笑韩氏子,瑟僩了细琐。远笑陶翁儿,但解觅梨果。我年如子时,记诵亦云颇。举苕乃遗帚,一懒万里堕。愿子于心田,及时

旋开斜港放船出,更著小亭临水看。软红尘里江山景,便著丹青画亦难。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