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见欧制干》是宋代阳枋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见欧制干》中文译文:
殿西歌彻彩薇声,
记室烦君为一行。
窦幕月班燕刻重,
裴得愈蔡功成。
文书书静旌旗卷,
筹画宵间鼓角清。
今日元戎前长史,
步趋脚迹好六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宫廷内的景象。诗中以音乐和节奏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中的文官武将的景仰和赞美。
诗的开头,描述了宫廷中殿西的歌声,宛如彩薇的声音穿透整个殿堂,这是一种庄严肃穆的音乐。
接着,作者提到记室的繁忙,指出为了行文书之事,朝廷中的文官们忙碌不停。这表明了朝廷中的文书工作繁重,但作者对这种忙碌的环境并没有抱怨,反而以一种崇敬之情描述。
诗的下半部分,作者继续描绘了宫廷中的景象。他提到了窦幕(窦才)和月班(高级官员),他们的职责是重要而严肃的。然后,裴得(裴度)和愈蔡(愈瑾)的功绩得到了认可和赞扬,他们的工作成果令人欣喜。
随后,诗中出现了文书书写的景象,旌旗卷起,整齐而肃静。宵间筹画之时,鼓声和号角声清晰响起,这是军事力量的象征。这些描写展示了朝廷中文官武将的工作状态和氛围。
最后,作者提到自己是元戎(指军事)前任长史(高级官员)的今天,他步履匆匆,脚步之迹好似六世(指六朝)的人物。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敬仰和对自己的责任感。
整首诗描绘了宫廷中的庄严氛围、文官武将的工作状态和作者对历史和责任的思考。作者通过音乐、工作景象和自身角色的描绘,展示了对朝廷和历史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奉献和责任的赞美。
作者介绍
阳枋的生平
阳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骥,合州巴川(今重庆铜梁东南)人。居字溪小龙潭之上,因号字溪。
早年从朱熹门人度正、暖渊游,学者称大阳先生。
理宗端平元年(1234)冠乡选,取得乡试第一。
从嘉熙二年(1238年)起,因蒙古攻蜀所扰,阳枋先后避地南川、清溪、夜郎、泸南等边远地区。
淳祐元年(1241),以蜀难免入对,赐同进士出身。
淳祐四年(1244),阃帅交辟之,应蜀守余玠之请,分教广安,历监昌州酒税,大宁理掾。五年,改大宁监司法参军。八年,为绍庆府学官。
1251年,主教涪陵北岩书院,士子信从者众。
1255年以后,因年老和避蒙古兵锋。先后随子就养于嘉定(今四川乐山)、涪州(今四川涪陵)、荆州(今湖北江陵)白水镇、峡州(今湖北宜昌)至喜亭、桃源(今湖南桃源)广溪。
1265年自夷陵(今湖北宜昌)还蜀。
晚以子炎卯贵,加朝奉大夫。致仕。度宗咸淳三年卒,年八十一。
阳枋的家庭成员
子阳炎卯,瑞平二年(1247年)进士。
子阳恪,字伯强,号以斋,理宗景定四年(1262年)进士,为蜀举首,治《春秋》,著《易说》、《春秋夏时考正》2卷(均佚)。
族侄阳昂,阳枋叔父阳伯高仲子阳元泽之次子,景定三年(1262)进士,尝辟渝州节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