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竹枝词四首

秦淮冬尽不堪观,桃叶官舟阁浅滩。
一夜渡头春水到,家家重漆赤栏干。

作品评述

《秣陵竹枝词四首》是明代文震亨创作的诗词作品。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秣陵的冬天景色以及春天的到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慨。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秣陵竹枝词四首

秦淮的冬天已经过去,景色令人难以欣赏。桃花的叶子覆盖着官船和阁楼上的浅滩。一夜之间,春水流到了渡口,每家每户都在重新粉饰赤栏干。

诗意:
这首诗词以秣陵的冬天为背景,通过描绘桃叶覆盖的官船和阁楼的浅滩,以及春水的到来和人们重新粉饰赤栏干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迁和生活变化的感叹和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秣陵的冬春景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季节变迁的敏感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诗中的"秦淮冬尽不堪观"表达了作者对冬天景色的不满和无奈,暗示了冬季的荒凉和枯寂。"桃叶官舟阁浅滩"描绘了桃叶飘落在官船和阁楼上的浅滩上,形成了一幅静谧而凄美的画面,同时也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一夜渡头春水到"表达了春天的突然来临,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带来的新生和希望。"家家重漆赤栏干"描绘了人们重新粉饰赤栏干的场景,显示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热情。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季节变化和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同时也抒发了对新生和希望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含蓄的语言,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流露。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受,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独特风韵。

诗词推荐

忆昔东坡,秀夺眉山,生丙子年。盖内离子坎,四方中气,宜当此岁,间出英贤。河岳重灵,星辰再孕,来自赤城中洞天。新秋霁,萃一襟爽气,风露澄鲜。玉阶同听胪传。伴宝骊如龙丝袅鞭。正椿庭未老,同跻荣路,萼楼争耀,相照魁躔。即似坡公,金莲夜对,身作玉堂云雾仙。怜同岁,

竹枝

十里蒹葭入薜萝,春风谁许暂鸣珂。相如渴后狂还减,曼倩归来语更多。门枕碧溪冰皓耀,槛齐青嶂雪嵯峨。野桥沽酒茅檐醉,谁羡红楼一曲歌。

竹枝

朝辞桐柏水,时序又殊方。河抱中原转,天围远树苍。绪风啼鸟变,红雨落花忙。坐惜春芳晏,高歌西日黄。

竹枝

笑不露唇,见不透脱。布袋靠得虽牢,髑髅枯眼再活。若要活奉化,肚肠尽情拈却。

竹枝

关辅陪京外,年华禁火中。柳矜河上绿,花献酒边红。野市鞦韆月,春楼觱篥风。三州六赞燧,安得不衰瓮。

竹枝

冻痕消梦草。又招得春发,旧家池沼。园扉掩寒悄。倩谁将花信,偏传深窈。追游趁早。便裁却、春衫短帽。任残梅、飞满溪桥,和月醉眠清晓。年少。青丝纤手,彩胜娇鬟,赋情谁表。南楼信杳。江云重,雁归少。记冲香嘶为,流红回岸,几度绿杨残照。想暗黄、依旧东风,灞陵古道。

竹枝

秋林何翅一般香,楚思无穷属野航。不必再参庞老语,要须先坐接舆狂。青灯渐向韦编熟,白露初添玉井凉。久矣荡除人我相,莫疑高尚鄙侯王。

竹枝

有漏神仙有发僧,碧幮欹枕对秋灯。忽然起索三升酒,飒飒蛟龙入剡藤。

竹枝

尚记翩然下帝傍,七年才入屈公乡。山衔西日去家近,风递北氛吹袂凉。新事感伤心力短,旧交零落话头长。况堪刘薛吾师友,黄壤堂堂閟夜光。

竹枝

银榜重楼出雾开,金舆步辇向天来。泉声迥入吹箫曲,山势遥临献寿杯。帝女含笑流飞电,乾文动色象昭回。诚愿北极拱尧日,微臣抃舞咏康哉。

竹枝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竹枝

左右分京阙,黄河与宅连。何功来此地,窃位已经年。天下才弥小,关中镇最先。陇山望可见,惆怅是穷边。

竹枝

绣衣乘驿急如星,山水何妨寄野情。肯向九仙台下歇,闲听孟叟醉吟声。

竹枝

棋局随空破碧芬,上方剥吸下方闻。方圆变化知多少,笑杀先生洞里云。

竹枝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竹枝

去年误作送君诗,却又论文得几时。今日溪边成话别,荣归早赴北堂期。

竹枝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鸽相对鸣。

竹枝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

竹枝

芙蓉出五沃,荡漾水中央。托根遍七泽,濯影照沧浪。亭亭立淤泥,静试岳井妆。使君青雀舫,夜夜宿花傍。为结明珰盖,覆此并头芳。洛妃解瑶珮,王子荐琼觞。饥餐玲珑玉,渴饮醍醐浆。白日忽成晚,粉面落秋霜。窟不结子,柔丝断藕肠。波寒沉獭伞,愁杀野鸳鸯。

竹枝

雨入湖心路,烟昏酒市楼。惊飞花鸭闹,痴立白鹅愁。菰叶如相倚,杨枝不自由。猛思抛轿板,浑欲上渔舟。

竹枝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