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

拔地莲花在,多年玉井湮。
黄河西有影,云栈四无邻。
冰窟难成水,枫香渐化人。
夕阳不易落,闲立数三秦。

作品评述

《西岳》是明代徐颍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拔地莲花在,
高耸的莲花从大地中生长而起,
多年玉井湮。
多年以来,玉井黯然湮没,
黄河西有影,
黄河的西岸有着模糊的倒影,
云栈四无邻。
山间云雾弥漫,四周无人居住。
冰窟难成水,
冰窟难以融化成水流,
枫香渐化人。
枫叶的香气逐渐融入人的心灵。
夕阳不易落,
夕阳不容易落下,
闲立数三秦。
我静静地站在这里,遥望着三秦之地。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词以西岳的景象为背景,展示了壮丽的山川景色。莲花高耸,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玉井湮没,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事物的变迁。黄河的倒影和云雾弥漫的山间,给人一种神秘而辽阔的感觉,同时也强调了孤独和寂寞。冰窟难成水,意味着一些困难和障碍难以克服,而枫叶的香气则传递出一种温暖和希望。夕阳难以落下,暗示着时间的停滞和美好瞬间的珍贵,而作者则静立在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素材,通过描写细腻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哲理。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词推荐

七情随物感,惟怒最难平。我若能忘物,如雷动太清。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向来涂抹趁春妍,老去栖迟叹雪颠。一倍法灵君说数,三生缘定我随天。正须花外羁奔马,莫向桥南听杜鹃。见说侯封容易觅,紫茸靴袴锦鞍鞯。

下上严婺路,往来苕霅舟。何胜百篇咏,不啻十年游。志愿终渔钓,经蹊孰鹭鸥。清风慕唐汉,高友得孙刘。

丝窠鼠迹锁书滕,老去斯文属友朋。冻芋共煨须熟火,寒葅对嚼欲生冰。山深有客传诗藁,庵小无僧上佛灯。西去芗岩才半里,有蛟寒蛰得沉罾。

西望长安路几千,迟回不为别家难。酌量才地心虽动,点检囊装意又阑。自是远人多蹇滞,近来仙榜半孤寒。嘶风重诉牵盐耻,伯乐何妨转眼看。

何处同嵇懒,吾徒道异诸。本无文字学,何有往来书。岳寺逍遥梦,侯门勉强居。相知在玄契,莫讶八行疏。

明朝六十遂平头,岂料耆年尚百忧。远忆儿孙兼婢仆,欠赍裹饵与衣裘。倩人赊酒聊堪醉,看客枰棋卒未休。旅□乡心记今夕,北风吹雪满寒楼。

俸轻官且冷,君喜在亲民。村路不闻犬,县城长似春。架高书少蠹,厅静隙无尘。考满留碑去,清风励后人。

上玄大帝降坤维,箕尾为臣副圣期。岂比赤光盈室日,全同白象下天时。文经武纬包三古,日角龙颜遏四夷。今日降神天上会,愿将天福比须弥。异香滴露降纷纷,紫电环枢照禁门。先冠百王临亿兆,后称十号震乾坤。羲轩之道方为道,草木沾恩始是恩。今以謏才歌睿德,犹如饮海妙难论。

关河豁静晓云开,承诏秋祠太守来。山霁莲花添翠黛,路阴桐叶少尘埃。朱轓入庙威仪肃,玉佩升坛步武回。往岁今朝几时事,谢君非重我非才。

骐骥忻知己,嘶鸣忽异常。积悲摅怨抑,一举彻穹苍。迹类三年鸟,心驰五达庄。何言从蹇踬,今日逐腾骧。牛皂休维絷,天衢恣陆梁。向非逢伯乐,谁足见其长。

小旗短棹西池上,青杏煮酒寒食头。绿杨阴里穿小巷,闹花深处藏高楼。紫丝络马客欲起,锦袖挽衣人相留。逢春倚醉不自醒,明朝始对春风羞。

余甘齿颊。酒□半酣,漏声频促。月下传呼,风前掺别,无因留客。丁宁玉_磨香,为料理、十分醒著。后会何时,前欢未尽,明朝重约。

闲倚前荣小扇车。晚妆无力亸云鸦。凝情香落一庭花。笑挽清风归玉枕,懒随缺月傍窗纱。羞红两脸上娇霞。

鹪鹩巢中林,所择唯一枝。俛啄草间粒,自可长无饥。绝意於翱翔。其乐诚在兹。挟之上空虚,高风亦奚为。体微力难任,飘飘意何归。穷达悬於天,赋予常不齐。君子识其分,小大随所施。狂夫每争先,虚骋不知疲。以之致高位,未免多瑕玼。静退以为德,引理良可推。

出城四十里,古堰若天外。飞棹清浅中,孤影自相对。

东晋高贤许远游,裔孙今不坠风流。还有临川王太傅,每思与语即登楼。浮名何啻如云薄,钟鼓爰居非所乐。漱石枕流知善谑,友月朋风差不恶。吾亦尘闲无所求,终期探药栖罗浮。异日归来辽海鹤,不见人民见城郭。

铁*神灵,我心有则。随身应手开端的。种成大药称伊功,载生善果凭君力。*倒恩山,打摧爱狱。是非烦恼频频*。锐然敲碎**顽,便令

梦里忧身泣,觉来衣尚湿。骨肉煎我心,不是谋生急。如何欲佐主,功名未成立。处世既孤特,传家无承袭。明朝走梁楚,步步出门涩。如何一寸心,千愁万愁入。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