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绍兴石梅癯遗本堂二篆书

飞下云閒玉箸书,忽如梦觉揖梅癯。
古来髓脉今谁识,称得山中老饿夫。

作品评述

《谢绍兴石梅癯遗本堂二篆书》是宋代陈著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飞下云闲玉箸书,
忽如梦觉揖梅癯。
古来髓脉今谁识,
称得山中老饿夫。

诗意:
这首诗以石梅癯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个山中老饿夫的情景,表达了对石梅癯的赞美以及对其传统价值的思考。诗人陈著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将对这种古老而珍贵的文化符号的赞美与对现实世界的反思相结合,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类历史的关注。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而富有韵律的语言描绘了石梅癯的形象。"飞下云闲玉箸书"一句中,"飞下云闲"揭示了石梅癯的神奇之处,使人联想到它的高洁和超凡的存在。"玉箸书"形象地表达了书写的动作,展示了诗人对石梅癯的倾慕之情。

接着,"忽如梦觉揖梅癯"这句以意象朦胧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石梅癯的敬仰之情。"忽如梦觉"传达了一种突然而强烈的感受,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震撼。而"揖梅癯"则表现出诗人对石梅癯的礼敬和钦佩,彰显了其在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接下来两句"古来髓脉今谁识,称得山中老饿夫"则表达了诗人对石梅癯价值的思考。"古来髓脉今谁识"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遗忘和对传统知识的缺失的忧虑。"称得山中老饿夫"则意味着只有那些在山中苦苦追求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珍视石梅癯的价值。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梅癯的描绘和对其价值的反思,展示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类历史的关注。诗人陈著以独特的语言和意象,创造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使读者在赏析诗词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诗词推荐

志在千寻上,根蟠十里间。不除当路树,为作对门山。田近龙常见,枝低鹘可攀。向来戎马入,世故涉艰难。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知宫里时。

亭子山之上,登之复隐山。每过深树下,常见一僧还。醉怯春风丽,游同夜月闲。可怜荒冢竹,碧血总成班。

荐嘉禀时,洋洋来格。载登兹坛,齐明维敕。神用居歆,顺成农樯。其崇若塘,其比如栉。

吹面无寒,沾衣不湿,岂不快哉。正杏花雨嫩,红飞香砌,柳枝风软,绿映芳台。燕似谈禅,莺如演史,犹有海棠连夜开。清明也,尚阴晴莫准,蜂蝶休猜。朝来。应问苍苔。甚几日都成锦绣堆。念四方宾友,不堪渭树,一年春事,已属庭槐。宿酒难醒,多情易老,争奈传杯不放杯。如何好

蒋侯家荆溪,胸次饱空阔。一官寄楚尾,常病登眺窄。有酒无地把,况助诗句活。规模作危亭,更为思亲设。安车几时来,历鉴吴与越。俸廪虽云薄,采菽水可啜。我实通家子,此意敢自别。愿同竹马儿,就彼上寿列。岂惟一门事,犷俗坐可革。长使是邦人,指亭记所茇。

直饶钉得遮一缝,点检将来非好手。可怜两个老禅翁,却向俗人说家丑。

几代儒家业,何年佛寺碑。地平边海处,江出上山时。故国人长往,空门事可知。凄凉问禅客,身外即无为。

省出蓬蒿修谒初,蒙知曾不见生疏。侯门数处将书荐,帝里经年借宅居。未必有诗堪讽诵,只怜无援过吹嘘。如今足得成持取,莫使江湖却钓鱼。

南越巨象何壮哉,齿牙脱落岁几枚。削木混真易以埋,玩视常恐生怒猜。良工到手能剪裁,成此大笏莫与偕。远随舶贾凌涛雷,论贾奚啻百琼瑰。异贶忽自王孙来,珍藏十袭敢遽开。莹如截玉无纤埃,照人冰彩满袖怀。惟君许我王佐才,我亦自负刚不摧。他年致主登中台,垂绅峨弁直斗魁。

自生民来,谁底其盛。惟王神明,度越前圣。粢币具成,礼容斯称。黍稷非声,惟神之听。

小集曾因善叙传,西州馀藻复盈编。中郎久已成枯骨,争奈柯亭十六椽。

储副豫定,器之公兮。册授孔时,礼之隆兮。天步迟迟,旋九重兮。寿祉万年,德无穷兮。

病不出门无限时,今朝强出与谁期。经年不上江楼醉,劳动春风飏酒旗。

竹树环斋馆,真宜听雨声。不堪终夜急,似欲阻人行。薄醉眠难熟,多思梦辄惊。漏床正当面,移枕屡纵横。

手种悲陈事,心期玩物华。柳飞彭泽雪,桃散武陵霞。枳嫩栖鸾叶,桐香待凤花。绶藤萦弱蔓,袍草展新芽。学植功虽倍,成蹊迹尚赊。芳年谁共玩,终老邵平瓜。

山路一千三百里,中间四渡今江流。天涯作客壮年事,老马长途几日休。谁知江深念归客,日向峨岷无尽头。举首白云天共远,四方上下与同愁。

他日草玄手,效官今武需。端忧计丰歉,行邑问阴晴。诗酒时陶冶,身名孰重轻。犹能记驽蹇,拜赐得瓖缨。

归牛川上渡,去翼望中迷。野水侵官道,春芜没断堤。川平双桨上,天阔一帆西。无酒消羇恨,诗成独自题。

清明好时节,傲吏小诗家。失意因流水,伤心为落花。人归知市静,日落见山斜。明日三叉路,村醪亦自佳。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