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遗绡女子

香来著吾怀,先想织织手。
果遇赠香人,经年何恨久。

作品评述

《和遗绡女子》是宋代文人张资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香来著吾怀,
先想织织手。
果遇赠香人,
经年何恨久。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遗忘了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诗人在香味的刺激下,回忆起过去与这位女子的点滴往事,尤其是她织织的手。然而,诗人遇到了赠香之人,这使得他多年来的思念之情更加深重。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香味的触发,勾起了对遗忘女子的回忆,特别是她织织的手,这暗示着她曾经为诗人织过丝织品或其他手工艺品,这种细腻的情感通过简单的几个词语传达出来。然而,诗人又提到了一个赠香之人,这暗示着在他与女子之间出现了隔阂或其他的变故,使得他们的联系中断了。诗人对此表达了长久以来的遗憾和痛苦。整首诗以简短的篇幅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给人以深思和回味之感。

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细腻与才情。通过简短的文字,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女子的思念之情和长久的遗憾,展现了他对细节的敏感和对情感的把握。整首诗清新简洁,意境深远,给人以共鸣和思考的空间。

诗词推荐

六十一翁,垂银带鱼,插四角轮。把百个今朝,重排花甲,十年前事,似臼齑辛。骰选功名,酒中富贵,管取当筵满劝旬。槐知道,待二郎做甚,父子封申。便应际会昌辰。怕林下相逢未是真。看焚芰烈荷,起钟山笑,卖田僦马,堕贡生贫。后六十年,有无穷事,是宰官身是报身。年来好,

追欢逐乐少闲时,补帖平生得事迟。何处花开曾后看?谁家酒熟不先知?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鬓丝。[芦管柳枝已下,皆十年来洛中之事。]

际会风云振古难,十年初手且旁观。要令邻敌尊裴度,必向东山起谢安。一品千龄灵寿杖,五公四世进贤冠。功成裂地封留了,却趁赤松盟未寒。

茧纸铺庭几误书,杨花糁迳未春余。积随平野分高下,舞信微风作密疏。解使游人似姑射,仍令飞鸟变舂鉏。共惊天巧无能学,造物无心本亦如。

于以采蘋[1]?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于以盛之?维筐及筥[2];于以湘之?维锜[3]及釜。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龟息绵绵破五更,起扶藤杖并南荣。择栖孤鹊尚三匝,司旦老鸡俄一鸣。移坐徐看山月吐,脱巾聊受水风清。不知竟是真仙未?夜夜神游白玉京。

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芦管玉箫齐送夜,一声飞断月如烟。

破除网纪事虚空,可恨萧家一老翁。鱼烂土崩俱自取,不须侯景到江东。

幽谷杜陵边,风烟别几年。偶来伊水曲,溪嶂觉依然。傍浦怜芳树,寻崖爱绿泉。岭云随马足,山鸟向人前。地合心俱静,言因理自玄。短才叨重寄,尸禄愧妨贤。每挹挂冠侣,思从初服旋。稻粱仍欲报,岁月坐空捐。助岳无纤块,输溟谢末涓。还悟北辕失,方求南涧田。

田家老翁住东陂,说道平生隐在兹。鬓白未曾记日月,山青每到识春时。门前种柳深成巷,野谷流泉添入池。牛壮日耕十亩地,人闲常扫一茅茨。客来满酌清尊酒,感兴平吟才子诗。岩际窟中藏鼹鼠,潭边竹里隐鸬鹚。村墟日落行人少,醉后无心怯路歧。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北窗永日捐群书,自怜所得才腐余。东风吹花欲烂漫,强自羁絷辕驹。曲肱静听百鸟语,圭窦翁牖思吾庐。遥怜春水带刳艇,归雁已应辞五湖。

一笑未易得,今朝岂偶然。故园方自适,我辈更相便。好月好花夜,不寒不暖天。莫辞拼一醉,为我棹觥船。

吟诗竞尽月精微,自昔谁明造化机。近作金波千道去,远成玉鉴一团飞。阳魂满处因乾父,阴魄亏时自巽妃。笠泽渔舟都不问,醉中倒着绿蓑衣。

红雨随风散落霞,行人几误武陵家。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松州之南茂州北,豺狼当道储饷厄。中丞调兵急于火,夜里平番碉房破。游击将军张世贤,赤心杀贼不愧天。胡桃沟里被围急,弯弧四顾心茫然。高岸当前后番虏,箭镝奔雷辟地户。胡骝不幸误一蹶,徒手犹能搏雕虎。芮家参将才且都,守边不数丁大夫。忍令对面不相救,安在奋勇西击胡。

晚春光景亦佳哉!野老苍颜一笑开。莫问此生犹几屐,但知相遇且衔杯。偶携儿女祈蚕去,又逐乡邻赛麦回。不信年华如转毂,城头君听角声哀。

十年踪迹两参商,解后天涯一咏觞。老景不堪朋旧别,客怀惟觉岁时长。猛辞蜀道浮江白,稳上吴船逆诏黄。我欲着鞭归路日,更期相过水云乡。

归涂检点物华非,黛色随风上柳枝。扑扑晴香恋芳草,却疑春去未多时。

几共查梨到雪霜。一经题品便生光。木奴何处避雌黄。北客有来初未识,南金无价喜新尝。含滋嚼句齿牙香。

阳林小春醉风日,老面得酒须臾欢。不妨桃李妍冬谷,正要松篁用岁寒。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