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观雪

南游客人妙高峰,拄杖敲冰袖障风。
卷起面前帘看雪,烟鬟浑插玉珑{左王右匆}。

作品评述

诗词:《南山观雪》
作者:朱翌
朝代:宋代

译文:
南游客人妙高峰,
拄杖敲冰袖障风。
卷起面前帘看雪,
烟鬟浑插玉珑左王右匆。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南山旅行时观赏雪景的情景。作者站在妙高峰上,手拄杖子敲打着结冰的袖子,遮挡着寒风。他卷起帘子,凝视着面前的飘雪,而他的长发如烟雾般纷乱地插在他的玉簪上。

赏析:
《南山观雪》是一首具有宋代特色的山水田园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作者观赏雪景的场景中。妙高峰是一个高山,作者站在山顶上,感受到了山风的寒冷,用手拄杖敲打着袖子,以抵挡风寒之感。这种描写增强了读者对作者置身寒冷环境的感受,也突出了作者的坚韧和乐观。卷起帘子观赏雪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热爱。最后一句描述了作者的形象,长发如烟雾般被随意地插在玉簪上,增添了诗意的优美和唯美。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作者在南山观赏雪景的情景,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作者抓住了雪景寒冷和美丽的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整首诗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叹和感慨,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作者介绍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诗词推荐

缭枝偃蹇傍岩隈,密叶稄层不露才。一色浑疑新酿熟,址分端为好诗开。佳人宜与簪云髻,上客须邀釂玉杯。只恐王孙归未得,小山招隐故应催。

八品山蔬尽药萌,何山采得各标名。山翁惊受霜台贶,即命山妻亲自烹。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能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膺钟为羽]道信于神,神灵燕娭。酒有嘉德,物惟其时。缓节安歌,乐奏具宜。欣欣乐康,福禄绥之。

四大假合成,足弱非我病。但作如是观,乃悟真实性。当时维摩诘,聊示世间身。凡欲问疾者,正堕烦恼因。我若於尔时,便当作礼去。病既无从生,自有欢喜处。

涂毒不自讚,留待三山老。试问卿上人,讚好莫讚好。海中忽起劫初风,北斗柄折须弥倒。

百尺楼头,奇哉此翁,元龙后身。当壮年襟度,百川鲸吸,平生出处,一片鸥轻。冷淡逋梅,淋淳旭草,但见风雷笔下生。荆州幕,觉坐间小异,乃有斯人。牙樯喜色津津。正江影涵秋无点尘。对白苹黄苇,且供诗卷,紫薇红药,却演丝纶。举酒延蟾,倚栏闻雁,应念征人归尚春。君王问,

朱墨日过眼,溪山谁复游。夜闻西风喧,起看天地秋。王事有休沐,驾言指林丘。新晴鸟鸟乐,路入南涧幽。高峰左右列,野水纵横流。问舍苦不早,求田亦良谋。

落照明残菊,村亭路欲分。酒旗降远客,雁阵战秋云。断陇拳鳌足,轻波起鹤纹。田家逢乐岁,歌舞贺时君。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大武远宅不涉。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君。尊其臣者卑其主。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

秋风从何来,飒飒入窗牖。残镫耿不寐,照我客颜厚。故园岂不佳,亦颇兴怀否。黄金桂百树,碧玉池十亩。猿鹤响空山,亭台映疏柳。觥筹杂野蔌,笔砚得佳友。愁无弹鹊句,隽有持螯手。人生行乐耳,功名有时有。点检屐几两,土苴米五斗。浩然归去来,成事不如酒。

封章才达冕旒前,黜诏俄离玉座端。二乱岂由明主用,五危终被佞臣弹。西巡凤府非为固,东播銮舆卒未安。谏疏至今如可在,谁能更与读来看。

窗户寒生不幕罗,无边愁绪费长哦。有情尚觉天公老,不饮争如月色何。岁序峥嵘双鬓改,乾坤离乱一身多。年来懒读悲秋赋,忍听商声入咏歌。

夏子曹分浅,凄凉不喜看。星星脱兵火,岁岁独饥寒。世若均如子,人应不羡官。如何闰月底,怨泪亦阑干。

玉质生从瘴海傍,轻绡淡墨写微茫。疎花賸作江梅瘦,手底风头只欠春。

杭州风俗闹兰盆,绿蜡金炉梵唱繁。我说天台三字偈,胜娘膜拜礼沙门。

客星何预汉中兴,枉把虚名累子陵。千古钓坛如壁立,先生去后少人登。

黄金脱手赠椎埋,屠狗无悰百计乖。侥幸故人仍满眼,猖狂乞食过江淮。

三更里,阳生子母朝金阙。海底灵龟,吸尽金鸟乌血。一*绵绵,三关都透彻。万道霞光,捧出西江月。

四达皇皇,无边无表,因甚有新有旧。会得此去汉阳不远,不然黄鹤楼前鹦鹉洲。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