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李攀龙的《杪秋登太华山绝顶(其一)》
拼音和注音
běi jí fēng chén hái jùn guó , zhōng yuán rì yuè zì lóu tái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中原:(名)历史上通称我国河南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
风尘:(名)①旧时比喻混乱污浊的社会生活。②比喻旅途的劳累:满面~。③旧指娼妓的生活。
日月:1.谋生之道,生存。2.天体,即太阳和月亮。
楼台:(名)①(方)凉台。②较高的台榭,泛指楼(多用于诗词戏曲):近水~先得月。
郡国: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原诗
华顶苕荛四望开,正逢萧瑟气悲哉。
黄河忽堕三峰下,秋色遥从万里来。
北极风尘还郡国,中原日月自楼台。
君王傥问仙人掌,愿上芙蓉露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