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陆鲁望白菊

白艳轻明带露痕,始知佳色重难群。
终朝疑笑梁王雪,尽日慵飞蜀帝魂。
燕雨似翻瑶渚浪,雁风疑卷玉绡纹。
琼妃若会宽裁剪,堪作蟾宫夜舞裙。

作品评述

诗词的中文译文:

《奉和陆鲁望白菊》

白花艳丽轻盈带着露水的痕迹,
才明白优美的色彩难以比拟。
整天都怀疑梁王会不会在嘲笑这白色的雪,
整日都不愿意飞起,仿佛是蜀帝的魂魄。
燕雨仿佛在瑶池的水波里翻滚,
雁风似乎卷起了玉绡的纹路。
如果琼妃能够亲自下凡,剪裁这件衣裳,
那定能成为蟾宫夜晚的舞裙。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郑璧奉和陆鲁望白菊而创作的作品。诗中以白色的菊花为题材,通过华美的描写和想象,描绘出了菊花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首先,诗人通过“白艳轻明带露痕”一句,描述了白菊艳丽的外观,充满了灵动和轻盈的感觉,还带有露水的痕迹,更增添了一丝清新的气息。接着,诗人表达了对白菊独特美丽的欣赏和赞叹,称它是“始知佳色重难群”,意思是在众多美丽的花中,白菊的美丽仍然独特而难以比拟。

接下来,诗人以假设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白菊的独特感受和联想。诗中提到“梁王雪”和“蜀帝魂”,以此暗示白菊的美丽超越了尘世的花朵,仿佛具有神秘和超凡的力量。整天怀疑梁王是否会嘲笑白菊,整日慵懒不飞的样子,更像是受到了蜀帝的魂魄的感召。这种想象和联想,让人感受到白菊的独特和高贵。

最后两句,“燕雨似翻瑶渚浪,雁风疑卷玉绡纹”使用了瑰丽的比喻,形容白菊在秋雨中的飘逸和风中的摇曳,更增添了它的美感。最后一句,“琼妃若会宽裁剪,堪作蟾宫夜舞裙”,以妖娆的琼妃和蟾宫夜晚的舞裙来比喻白菊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白菊的崇拜和美好的想象。

整首诗描绘了白菊独特的美丽与高贵,通过华丽的辞藻和幻想的联想,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白菊在秋天中的独特魅力。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白菊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诗词从描写物象到想象意境,营造出一种奇妙而美丽的氛围,给人以愉悦和赏心悦目之感。

诗词推荐

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

来往烟波非定居,生涯蓑褐外无馀。闲垂两鬓任如鹤,只系一竿时得鱼。月浦扣船歌皎洁,雨蓬隈岸卧萧疏。行人误话金张贵,笑指北邙丘与墟。

恩予琳宫庇病身,闲中得近酒杯频。偶成五老追前会,仍喜三公作主宾。欢兴到来歌自发,吝情消尽语皆真。时人不用惊疏放,同是义皇以上人。

秋凉卷朝簟,春暖撤夜衾。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况与有情别,别随情浅深。二年欢笑意,一旦东西心。独留诚可念,同行力不任。前事讵能料,后期谅难寻。唯有潺湲泪,不惜共沾襟。

晓立验樯乌,时闻鸟兽呼。斯须风力健,遮莫水程迂。赤岩石稠叠,白盐山独孤。眼前犹有险,不尽更危途。

的的堕芊苍,茫茫不记年。几逢疑虎将,应逐犯牛仙。择地依兰畹,题诗间锦钱。何时成五色,却上女娲天。

濂溪有此天,天外得此景。景中一蓑翁,融入吟哦境。

东风擅红紫,颜色分重轻。爱此柰子花,娇艳何盈盈。未开足标致,紫绵灿垂缨。开繁臙脂褪,徐娘老而贞。俗称为海红,结实叶底頳。来禽难为弟,海棠难为兄。我评此三花,同出而异名。一枝插铜壶,坐翫心目明。安得剑南樵,素缣为写生。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御史别淳于,金钗堕长夜。 五斗不湿唇,双鬟抱垆泻。 笑杀斗升肠,耳热索秆蔗。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桃杏忽已残,秾花逐流水。绿阶日色重,芳草青靡靡。飞燕衔落花,春风共吹起。飘散不相知,愁心满千里。

生蛇满地走如飞,入石三分未是奇。掇取恒河归掌握,毫毛不动始知机。

欲雨春岚重,微风松韵清。泊舟古观下,卧听山鸟声。行乐惬幽步,访僧舒远情。仙翁遯世久,岩壑自峥嵘。丹灶颇可识,故基犹未平。何当遯世网,来此饭黄精。

奕奕清庙,巍巍帝基。诒谋积德,累洽熏熙。粢盛岂洁,岂容肃祗。俯歆明荐,永锡蕃禧。

省俗恩将遍,巡方路稍回。寒随汾谷尽,春逐晋郊来。云骑传行漏,烟旄引从台。惠风初应律,和气正调梅。雅颂通宸咏,天文接曙台。灞陵桃李色,应待日华开。

凯风扇朱夏,草木生清凉。卧疾澹幽旷,白日悠且长。散帙观古人,喟焉想虞唐。阳春能几何,阴气多繁霜。天道谅悠悠,人理亦茫茫。咏歌寄深情,歌罢增慨慷。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微雨湿清晓,老夫门未开。煌煌五仙子,并拥翠蕤来。烟脂洗尽不自惜,为雨归来更无力。老夫五十尚可痴,凭轩一赋会真诗。

蕴闻闻自性,自性离闻蕴。吾真亦复然,迥迢千圣顶。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