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杨光辅又寄示寻春)

淡霭笼青琐,轻寒薄翠绡。
有人憔翠带宽腰。
又见东风、不忍见柔条。
闷酒尊难寻,亲香篆易销。
夜来溪雪已平桥。
溪上梅魂凭仗、一相招。

作品评述

诗词:《南歌子(杨光辅又寄示寻春)》
朝代:宋代
作者:程垓

淡霭笼青琐,轻寒薄翠绡。
有人憔翠带宽腰。
又见东风,不忍见柔条。
闷酒尊难寻,亲香篆易销。
夜来溪雪已平桥。
溪上梅魂凭仗,一相招。

中文译文:
淡淡的雾气笼罩着青色的琐细之物,
轻微的寒意薄薄地覆盖着翠绿的细纱。
有人挂着翠色的宽腰带,显得疲惫不堪。
又看见了东风,却不忍心再看那柔弱的新芽。
压抑的酒意难以寻觅,亲手写的香信易于销毁。
夜晚来临时,溪水上的雪已经平铺在桥上。
溪边的梅花灵魂倚仗着,相互招引。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程垓创作的《南歌子》的一部分,它是程垓写给朋友杨光辅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对友情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篇以淡淡的雾气和轻微的寒意来描绘春天的初现,青色的琐细之物和翠绿的细纱构成了一幅柔和的春景。接着,诗中出现了一个人挂着翠色的宽腰带,他看到了东风吹拂新芽,却不忍心再看那柔弱的芽苗。这里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爱和对柔弱事物的关怀。

诗的下半部分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友情的寄托。诗中提到闷酒尊难以寻觅,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郁闷和无法排遣的情绪。亲手写的香篆易于销毁,暗示着文字和信物的消逝。夜晚来临时,溪水上的雪已经平铺在桥上,给人一种安宁和静谧的感觉。最后,诗中出现的溪边梅花灵魂倚仗相互招引,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思念和希望与朋友相聚的心愿。

整首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初现和人物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春天和友情的独特感悟。

诗词推荐

下马荒阶日欲曛,潺潺石溜静中闻。鸟啼花落人声绝,寂寞山窗掩白云。

歌子

力守高皇约,祈还司隸章。翻身去殿槛,忍死出缣囊。豕突埋轮路。豺骄择肉场。霜毫墨犹湿,迢递窜遐方。

歌子

清质悠悠素彩融,长川迥陆合为空。佳人甚近山城闭,夏夜相望水镜中。

歌子

菊捻黄金嫩,杯倾琥珀浓。良辰何处寄萍踪。短艇飘摇一叶、浪花中。凤阙游娃馆,幽坡赏梵宫。当年乐事总成空。目断天边想像、意可穷。

歌子

二月春风遍柳条,九天仙乐奏云韶。蓬莱殿后花如锦,紫阁阶前雪未销。

歌子

风流太守。未春先试回春手。天寒修竹斜阳后。翠袖中间,忽有人红袖。天香国色浓如酒。且教青女休僝僽。梅花元是群花首。细细商量,只怕梅花瘦。

歌子

冰至人犹玩,波颓力不支。摇摇路旁梗,炯炯日中葵。学道长身健,忧时两鬓丝。竟摇天老眼,畀以宁馨儿。

歌子

触战蛮征总不知,乐羲皇世遁嘉肥。馨香静掩芝兰室,文采深藏锦绣机。伴野僧眠嵩少石,汲蒙泉煮首阳薇。箪瓢饫味□贫趣,争得红尘染著衣。

歌子

南州健儿生佛国,平时宽博如逢掖。一朝烟尘起荆益,半夜虎符来抽谪。逗挠法严羽檄迫,仓皇受甲面蓝色。病夫少也曾从戎,今成新丰折臂翁。儿郎行矣早策功,安知行间无吕蒙。虏来定作太尉公,虏去暴露赏亦浓。

歌子

荒村破屋经年卧,寂绝无人问病身。唯有东都樊著作,至今书信尚殷勤。

歌子

坐教直,猛著力。提个狗子佛性无,万缘俱屏息。似银山,如铁壁。蓦然一拶粉碎,天地空,人境忘,寤寐如,死生一。万别千差尽空寂。

歌子

地上江河天上乌,百年流转只须臾。平生闲过日将日,欲老始知吾负吾。似豹一班时或有,如龟三顾岂全无。古来晚达人何限,莫笑空枝犹望苏。

歌子

归来成倦客,随分乐闲居。供佛换新水,课儿温旧书。已荒三迳菊,且种一园蔬。来往多邻舍,余无长者车。

歌子

来访西岩老,家居水竹村。紫鳞游镜曲,黄犊卧云根。自昔好宾客,相传到子孙。不行亭下路,护笋别开门。

歌子

万叠青山拔空起,一道长江清澈底。隔岸苍茫不见人,人家多在晴云里。匡庐五老蓬莱山,沧洲白鹭烟波间。随风客棹任来去,落日樵歌自往还。绝涧孤亭倚烟树,仿佛天台石桥路。欲访群仙跨鹤游。宁乘五马专城去。雨过棠阴满路蹊,春深草色连庭砌。穷帘蔀屋有惸独,待尔重临慰客饥。

歌子

珠襦玉匣出昭陵,杜宇斜阳不可听。千树桃花万条柳,六桥无地种冬青。

歌子

女唱儿歌去蹈青,阿婆笑语伴渠行。只亏郎罢优轻杀,櫑子双檐挈酒饼。

歌子

重阳开燕侍清躬,次第携壶到菊丛。仙手撚花亲泛酒,此时荣遇少人同。

歌子

老来稍喜睡魔清,兀坐枯株听五更。萧索轮囷怜烛烬,飞扬跋扈厌蚊声。登高事了从教雨,刈熟人忙却要晴。莫教西成便无虑,大须浓日晒香秔。

歌子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歌子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