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飗飗.美人援琴弄成曲,写得松间声断续。
声断续,清我魂。
流波坏陵安足论,美人夜坐月明里。
含少商兮点清徵,风何凄兮飘飘。
搅寒松兮又夜起。
夜未央,曲何长,金徽更促声泱泱。
何人此时不得意,意苦弦悲闻客堂。

作品评述

《风入松》是唐代诗人皎然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秋日的黄昏,西岭上松树的声音随风飘荡。诗词写美人弹奏琴曲,仿佛写出了松树的声音和美人的琴声交织的画面。诗词充满了寂静、凄凉和迷离的氛围。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风吹进松林,落日如秋。松树千枝万叶随风摇曳。美人弹琴,奏出如此曲调,仿佛写出了松林中声音的断续。声音断续,如此清澈,触动了我的灵魂。流波冲击坟墓,安足以言论。美人夜晚坐在月光下。她吹起了少商调,拨奏着清徵音,风是如此凄凉,飘飘然。掀起了寒冷的松树,再次夜晚起舞。夜色未尽,曲调何等长久,金徽加快,音色泱泱。这时,有谁不为此感到自豪,但愿弦线悲伤的声音传到客堂里。

诗词通过描绘松林的声音和美人弹奏的琴声,展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画面。诗人运用凄凉、迷离的笔触,营造了悲伤、寂静的氛围。诗词中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使得读者在静谧的松林中,感受到了风的律动和美人的音乐。整首诗词以松树的声音作为主旋律,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介绍

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灵运十世孙也。居杼山,文章儁丽,颜真卿、韦应物竝重之,与之酬倡。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于祕阁。诗七卷。 皎然,福州人。嗣灵峰。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诗二首。(《全唐诗》卷八一五所收皎然为贞元间僧,此为另一人)

诗词推荐

吴宫旧事满陈荄,伍相残碑剔藓苔。碧血未随荒沼没,素车空驾怒潮来。但闻楚水犹金濑,莫问秦庭已炬灰。落日寒鸦倍惆怅,百花原上一僧回。

风入松

公孙曲学听渠阿,正则宁随上下波。浪忆笑谈今已矣,不知眠饭近如何。故人几上书应少,俗客门前屦岂多。赖有颍滨相慰藉,夜床风雨对东坡。

风入松

些儿微妙非常好。猛焰里、自然芝草。玉虎与金龙,密护三田宝。丹成九转青童报。便授取、紫微宣诰。体挂六铢衣,跨鹤归蓬岛。

风入松

莫离盖缠,莫求佛祖。去此二图,以何依怙。江淹梦笔,天龙见虎。古老相博,月不跨五。

风入松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风入松

征帆转吴楚,涉江指岷山。富贵归故乡,昔人以为难。大府固可乐,高风亦难攀。岂必待政成,甘泉行赐环。

风入松

时难自多务,职小亦求贤。道路无辞远,云山并在前。樟亭待潮处,已是越人烟。

风入松

盈尺兆嘉祥,三登贺一太。我虽无寸田,一饭犹足赖。

风入松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拚花前醉。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风入松

投晓家家笑语声,夜来风促雨如倾。都缘默祷胸中久,一瓣香焚唤得晴。

风入松

程子过我庐,挽首发悲叹。前年遭兵火,故业委涂炭。乡邦更疫疠,骨肉尽离散。不觉两春度,梦中度昏旦。昔仰茶园给,到此复牵绊。山荒不可摘,旧引莫反汗。挂官名籍在,催期有虚案。出江既无力,安得便离岸。东奔又西走,踪迹甚鼠竄。我今语程子,不消苦疑难。为生固艰苦,得利

风入松

病身兀兀意昏昏,急挂东窗避夕矄。坐看云生还有雨,忽然雨止并无云。

风入松

缅止银崖泻玉泉,似乎有以使之然。素虹挟雨斜抢地,澄练披风倒倚天。山不曾分青自断,月犹未落白相连。掬清咽冷吾能事,老不禁多凛欲颠。

风入松

上庸寒食已无花,山木青青吐嫩芽。此日伤心九原路,想无鸡犬只鸣鸦。

风入松

遥想平原兔正肥,千回砺吻振毛衣。纵令啄解丝绦结,未得人呼不敢飞。

风入松

汉武帝,初丧李夫人。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君恩不尽念不已,甘泉殿里令写真。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链金炉焚。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既来何苦不须臾?缥缈悠扬还灭去。去何速兮来何

风入松

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

风入松

寂寞又过桃李时,东园微雨草离离。破囷食外有余粟,残发白中生黑丝。小疾已能忘药石,余年宁复问蓍龟。饰巾待尽从来事,闭户烧香更不疑。

风入松

岷江诸峰如献酬,岷江潭头绀碧流。不愁水生劝人去,只愁人死送山林。

风入松

强吴矜霸略,讲武在深宫。尽出娇娥辈,先观上将风。挥戈罗袖卷,擐甲汗装红。轻笑分旗下,含羞入队中。鼓停行未整,刑举令方崇。自可威邻国,何劳骋战功。

风入松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