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津净行院

老於春事无交涉,退作淘金榻底沙。
蚕到两眠方健叶,柳成三倒却飞花。
小桃涨浪堤痕润,绿麦翻风燕羽斜。
不得毫釐稽古力,起人松竹问谁家。

作品评述

《东津净行院》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李新。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自然变化的观察。

诗意: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事的深刻思考。作者描述自己年老已至春事无交涉之时,退隐于淘金榻底沙,观察着自然界的变化。蚕吐出的丝线在两片叶子上形成结实的床铺,柳树变得繁茂,但飘落的花朵却倒在地上。小桃树的果实充盈,堤岸上留下浪涛的痕迹,绿色的麦田随风摇曳,燕子飞翔的翅膀斜斜地划过天空。然而,作者并不试图从这些景象中寻找古代的智慧和启示,他对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沧桑感到无力,只能向松竹这样的自然元素提问,试图寻找答案。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事更迭的感慨。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展现出作者对细微之处的敏感和对自然的深刻体验。作者以老年人的身份来观察春天的变化,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考。在面对自然界的变化时,作者感到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对古代的智慧和经验也感到困惑。最后,作者转向松竹这样的自然元素,试图从它们身上找到答案。整首诗抒发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疑惑。

通过这首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作者的情感交融,通过对自然元素的描述,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哲理和对生活的反思。这首诗词在简洁明了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蕴,引发读者对时间、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作者介绍

李新(一○六二~?),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一○九○)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一一○○),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入党籍。大观元年(一一○七)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一一二三),爲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鳌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蹟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 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鳌集》爲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小居在旷野,寂无尘俗想。疏钟深夜闻,六根泻清响。昼读天竺书,幽窗思忽晃。犬吠桃花阴,麦浪人来往。最爱晚雨晴,空林返照爽。

雨洗海棠如雪。又是清明时节。燕子几时来,只了为花愁绝。愁绝。愁绝。枉与春风分说。

自昔山川致云雨,我今坛筑为焚香。三回应祷皆如响,始验吾儒道术长。

武功既成,缀兆有翼。以节八音,以象七德。俣俣蹲蹲,朱干玉戚。发扬蹈厉,其仪不忒。

元颂颜书山谷诗,还镌我宋中兴碑。殷勤三读重回首,万□□□江渺瀰。

一桥夭矫界双湖,野径沿流到佛庐。石塔残灯犹闪烁,相家乔木已萧疏。苔封古井晴逾滑,骨冷荒山草不除。长水法师痴□甚,□根人定欲何如。

琉璃击碎走金丹,无复神光发旧坛。时有世人来舐鼎,欲随鸡犬事刘安。

倴僝将军约早回,楚材相国更频催。江东将相真如虎,去报胡雏莫过来。

仰望秋天色,月华露湿衣。传更方兴罢,萤绕御阶飞。

负荷偏宜重,经纶别有源。雪山真将相,赤壁弃乾坤。奄忽人千古,凄凉月一痕。世无生仲达,好手未须论。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万壑长松几岁寒,老龙曾向此中蟠。而今肯为苍生起,何止编方蜀雇宽。

范公蜀西曲,陆老剑南诗。子美渠曾道,渊材辈岂知。

鼓箧胶庠日,公方属外艰。抠衣天不遇,攻玉理应难。问我好何学,逢人罕所安。由今无拂士,孤陋人心酸。

行年三十九,病脑剧中乾。目界空花眩,脾仓宿滓寒。未灯欹夕枕,欲食进朝丸。惟有披书乐,依稀及士安。

城市何妨亦隐沦,贾君无意向红尘。东皋瓜豆如云处,慊我幽栖不卜邻。

一壶之酒三四客,阁暖炉红窗月白。围炉把酒但饮之,须臾相顾皆春色。酒亦何美,意亦何长?人生百年内,嘉会不可常。且乐今夕同徜徉。飞霜落尽衡阳树,哀鸿叫下潇湘浦。潇湘浦,九疑云隔苍梧路。帝子香魂招不来,空余竹上啼痕处。放歌一曲壮心悲,天涯漂泊我何为!明当径度禾川

溪上芙蓉映醉颜,悲秋宋玉鬓毛斑。无情最恨东流水,暗逐芳年去不还。

拂槛垂杨雪后青,谁家朱阁晓来晴。拂帘动幕无人解,先把春愁寄有情。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