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

十年尝作犍为令,四脉尝闻愍俗诗。
共叹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公子,冯翊犹将试望之。
船系河堤无几日,南公应已悭来迟。

作品评述

《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是苏洵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他送行吴待制的情景和思念之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十年尝作犍为令,
四脉尝闻愍俗诗。
共叹才高堪御史,
果能忠谏致戎麾。

会稽特欲荣公子,
冯翊犹将试望之。
船系河堤无几日,
南公应已悭来迟。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洵送行吴待制的作品。苏洵在诗中表达了对吴待制的敬佩和思念之情。他提到自己曾经担任犍为令十年,听到了许多平庸之作,而对于才华高超的人,他感慨他们应该担任高官,能够忠诚地劝谏国家,为国家出征。苏洵还提到他希望吴待制能够在会稽地位显赫,而自己所在的冯翊地也希望有人能够试图迎接他。然而,船只已经停泊在河堤上,离启程的日子不远了,而吴待制似乎还没有到达。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吴待制的送行表达了苏洵对他的敬佩和思念之情。苏洵曾经在地方任职多年,对于庸碌之辈的文学作品感到愤慨,他认为那些才华出众的人应该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为国家效力。他希望吴待制在会稽能够得到重用,而自己所在的地方也希望有人能够试图招揽他。诗中的船系河堤,暗示着吴待制即将启程,而他还没有到达,这增加了诗情的悲凉和思念之情的浓烈。

整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但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展示了苏洵对吴待制的赞赏和思念之情。诗中对才华出众的人的期望和对别离的哀思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感慨和共鸣。

作者介绍

苏洵(一○○九~一○六六),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年二十七,始发愤爲学,举进士,茂才异等皆不第。仁宗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遂知名。爲秘书省校书郎,灞州文安县主簿。与姚闢同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英宗治平三年卒,年五十八。着有文集二十卷,传世有《嘉祐集》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苏洵诗,以明嘉靖太原府刻《重刊嘉祐集》十五卷爲底本(存诗一卷),校以《四部丛刊》影印宋巾箱本《嘉祐集》(简称四部丛刊本)、清康熙邵仁泓刻《苏老泉先生全集》(简称康熙本)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诗词推荐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千首清诗竞夜长,真成蝴蝶为春忙。莫教流落人间少,雷电它时下取将。

灰暖香融销永昼。蒲萄架上春藤秀。曲角栏干群雀斗。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拂拂面红如著酒。沈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

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南游道士饮一斗,卧向白云深洞口。

秋入壶中玉宇鲜,芝兰桃李共熙然。已饶瑞荚明朝满,先借清蟾一夜圆。北阙紫泥应道路,东山红袖莫云烟。如今且醉江湖酒,来岁城南尺五天。

楚国湘江两渺弥,暖川晴雁背帆飞。人间离别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

暮倚城楼江日曛,晓过山县市烟分。回峰冻雨皆成雪,出雾危峦半是云。沙际年光催鸟啭,冰间寒溜动鸥群。吴江越峤千余里,春赏何由早寄闻。

休休得也□,云深处、高卧斜阳。

顾藉微官无一分,强能从俗亦徒纷。他乡骤喜逢诗伯,故里浑疑对竹君。莫为饥寒常道路,要留精力事耕耘。如君少壮端宜勉,老我衰摧直漫勤。

因循不试推敲手,日月消磨簿领间。旧故书来尽新作,穷儿券负几时还。

江汉深无极,梁岷不可攀。山川云雾里,游子几时还。

雨余山色千螺翠,风定湖光一鉴明。我是水晶宫里客,暂来犹爱此轩清。

朋友之伦在天地,何啻玄璜耦赤璋。不聆玉人春风话,禁得铁衾秋雨床。几人超距作貔虎,三尺弱孺思蛮强。几回合眼在丹碧,讲谈帝伯铺皇王。

步出山前坂,遥望徒惊心,下无百尺流,上无千岁林。至人有遗言,三叹金玉音。莫饮盗泉水,莫息恶木阴。

身心一如,身外无馀。咄这瞎驴,付与鼎需。

从陕至东京,山低路渐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花共垂鞭看,杯多并辔倾。笙歌与谈笑,随分自将行。

老将明王识,临终拜上公。告哀乡路远,助葬戍城空。素幔朱门里,铭旌秋巷中。史官如不滥,独传说英雄。

阳台氤氲多异色。巫山高高上无极。云来云去常不息。常不息。梦来游。极万世。度千秋。

老去无营百念宽,只余故纸未忘鑽。小窗坐寐含幽梦,梦涉寒波赋楚兰。

自见梅开后,相看不暂离。只因愁落去,不忍看繁时。佳实羹堪味,遗音角可期。牡丹专富贵,春尽却空枝。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