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

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
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
诗书与我为曲蘖,酝酿老夫成搢绅。
质非文是终难久,脱冠还作扶犁叟。
不如蜜酒无燠寒,冬不加甜夏不酸。
老夫作诗殊少味,爱此三篇如酒美。
封胡羯末已可怜,不知更有王郎子。

作品评述

《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
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

中文译文:
筹备的青苔肉,烤制的青蒲鱼,烂熟的蒸鹅和鸭子盛在瓠壶中。
煮豆做成乳脂酥,用高温熬制的油烛倒满蜜酒,贫穷之家初次拥有了这些美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食物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同时也包含了对贫寒之家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苏轼描绘了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如青苔肉、青蒲鱼、蒸鹅和鸭子,以及由豆子熬制而成的乳脂酥。这些美食的烹饪和享用过程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展现了作者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然而,在享受这些美食的同时,作者也意识到了贫穷之家的艰辛。通过描述贫家最初没有这些美食的状态,苏轼表达了对穷人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他认为,贫寒之家也能创造出各种巧妙的办法,将一些简单的食材制作成美味的佳肴,这是贫穷人民的聪明才智。

接下来,苏轼提到自己对诗书的热爱,将其比喻为曲蘖(曲蘖是指植物的枝条弯曲生长)。他通过诗书的积累和沉淀,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有谋略、有才华的人,达到士人的地位。

然而,苏轼也意识到,仅凭文学造诣是无法长久地得到认可和尊重的。他用脱下官帽、放下文学身份,回归农耕生活的扶犁叟来对比。他认为,与其追求虚名和身份,不如像蜜酒一样温暖和纯净,不论在寒冷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都能给人带来快乐。

最后,苏轼表达了对自己作诗的疑虑,认为自己的诗作缺乏独特的味道。他对这三篇诗抱有喜爱之情,但也感叹自己的诗作无法与历史上的杰作相媲美。他希望能够有更多像王郎子这样的才子与他共同切磋文学,共同进步。

整首诗通过描述美食和对贫穷生活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苏轼对文学创作和个人成就的思考。他虽然追求诗书和官职的地位,但也认识到真正的快乐和价值在于纯净和温暖的生活,以及与有才华的人共同交流和进步。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贫穷人民的同情和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扣角干名计已疏,剑歌休恨食无鱼。辞家柳絮三春半,临路槐花七月初。江上欲寻渔父醉,日边时得故人书。青云不识杨生面,天子何由问子虚。

惟生在勤,勤是及时。惟时之趋,时不尔违。

旱势东南已病,秋风早晚室凉。蓝缕青衫可笑,萧条白发增长。

嵯峨怪石倚云间,洞销烟霞六月寒。我到登临花正好,凭栏指点几回看。

玉娥独自到书屏,不管人间暑气深。待得诗成花已谢,应无好句惬花心。

岁在永和,癸丑暮春,修禊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激,映带山阴。曲水流觞,群贤毕至,是日风和天气清。亦足以,供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悲夫一世之人。或放浪形骸遇所欣。虽快然自足,终期于尽,老之将至,后视犹今。随事情迁,所之既倦,俯仰之间迹已陈。兴怀也,

海山孤僻非蓬岛,雾冷云深松桂老。有客凝冬何太高,巨野宵征苦相讨。岩房杳杳凌寒空,冰霜落落分谭丛。谁云百城沉古月,自笑八面生清风。俄然别我还归去,惠理之徒望回驭。重重无尽楼阁门,到必为时略轻据。

梯山七千丈,接迹上清虚。钟杂钧天奏,僧参梵帝居。摄衣鹏展背,洒墨雁添书。今日登高眼,平生总不如。

惯作梁园座右宾,非惟管鲍亦朱陈。自从石友幽明隔,谁访瑶妃寂寞滨。花若无情还有恨,树犹如此况于人。不知宋玉归何处,口诵招魂一怆神。

故阁峥嵘已劫灰,又看新阁上烟煤。断碑无日不浓墨,古砌新秋犹杂苔。江阔鸟疑飞不过,风轻帆远趁先开。天高地迥诗囊小,收拾不多空一来。

一江如鼎鱼龙沸,我欲逃生何所之。今古兴亡有同恨,乾陵火照奉天时。

宿路分行落照边,村藏深树远吹烟。天然诗句无人识,划记寒沙抄一篇。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过从资直谅,夫岂势利交。谓朋党者谁,仁人姑听教。

渐识空虚不二门,扫除诸幻绝根尘。此心自拟终成佛,许事从今只任真。有我故应还起灭,无求何自别冤亲。西山病叟支离甚,欲向君王乞此身。

莲蘂嫌风狼籍,稻苗得雨精神。翻忆武夷九曲,去秋舣棹溪边。

平生中兴念,渴饮而饥食。落落不可合,令人气填臆。归来牧桂州,才人用转窄。抚摩日多暇,整整戎事饬。偏伍联浮游,坐作亲部勒。异时了剧寇,乃此诸校力。论兵较利钝,夫岂谓深识。牛刀何施宜,功乃在鸡肋。谁知我公心,抆泪三叹息。

吾州刺史宅,上冠灵鳌颠。千嶂翠合沓,一水清潺湲。北指烟雨近,西睇莺花连。积李雪缟夜,崇桃霞覆川。群材聚仙境,上幕开中天。宜有唐景辈,参与邹枚联。户掾吾故人,学问自家传。隶法既奇古,诗句仍清圆。想当吟哦时,揽胜笔如椽。坐使冰雪肠,觉浸含芳鲜。试谂吾邦人,世岂

往日苍苔满废墙,只今新绿涨芳塘。不唯新种荷成柄,更复添栽柳作行。墨客休题洛神赋,主人政念水仙王。

只道今春不肯晴,已晴谁遣不郊行。忍违花底提壶语,不虑屋头鸠妇鸣。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