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清风楼

久持使节别尧天,故起朱楼北斗边。
势压江淮盘厚地,影分吴楚与云连。

作品评述

《题清风楼》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郭景祥。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久持使节别尧天,
故起朱楼北斗边。
势压江淮盘厚地,
影分吴楚与云连。

诗意:
这首诗以题名的形式写下,表达了作者对清风楼的赞美和思考。清风楼是一座位于北斗星边上的朱楼,它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宏伟和壮丽的感觉。作者通过描绘楼的气势,以及它将江淮一带的地势压得如盘,楼影与吴楚地区的云连成一片,表达了对这座楼的景观和气势的赞叹。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清风楼的壮丽景观,并通过细腻的形象描写展示了作者对楼的景观和气势的深深赞叹之情。其中,“久持使节别尧天”一句,表达了楼的存在已久,并似乎与传说中的尧天相连接。这提醒人们楼的历史悠久,并蕴含了一种久远和庄严的意象。

接着,诗人描述了楼的位置,它位于北斗星边上,这样的位置不仅使它具备了特殊的意义,同时也增添了一种高耸入云的感觉。诗中描述的“势压江淮盘厚地”,以及楼影与吴楚地区的云连成一片,表达了楼的气势和壮丽景观。这些形象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楼的庄严和宏伟,同时也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之美。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清风楼的景观和气势,通过诗人的形象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楼的壮丽和庄严之美。这首诗词展示了宋代文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融之美。

诗词推荐

寻梅不惮路程赊,行遍山边与水涯。几处树头残雪在,只疑昨夜又开花。

聊为汤饼会亲宾,岂敢夸张堕张麟。汝若上扳曾大父,翁堪下见我先人。善和书即传家宝,儒行篇方聘度珍。莫遣父兄被嗤笑,金根谬改作金银。

潇洒五湖仙。踏遍尘寰。吟哦长忆两松闲。邂逅天涯还一笑,璧合珠连。风采照衰残。妙语冷然。妓围香暖簇金蝉。端为故人情未减,醉玉颓山。

淮上一相遇,忆在京都时。虽惊岁月换,未改松桂姿。童侍两三人,瓶锡相与随。自言东越来,箧中多好诗。文字皆妥帖,业术无倾欹。前辈尝有言,清气散人脾。语妙见情性,说之聊解颐。始推杼山学,得非素所师。此固有深趣,吾心久已知。横琴乃玄悟,岂必弄鸣丝。古乐众少听,谁知

菀菀黄柳丝,濛濛杂花垂。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衲子幽栖地,青山绕四旁。林昏知暝霭,溪暖觉迟阳。泉石关心久,风光引兴长。春云多变态,天末淡微茫。

天回驿畔江如染,凤集城边柳似搓。万事已随流水去,一尊将奈夕阳何!是非无定言何益,穷达徐观得孰多?幸有漂蓑归故里,不妨高枕且酣歌。

江边胡虏年年盛,借箸应须为扫除。闻道汉皇方仄席,不因词赋召相如。

城郭山林路半分,君家尘土我家云。莫吹尘土来污我,我自有云持寄君。

楼上风和玉漏迟。秋千庭院静,百花飞。午窗才起暖金卮。匀面了,阑畔看春池。何事苦颦眉。碧云春信断,尽来时。鸳鸯游戏镇相随。云雾敛,新月挂天西。

凤池容出沐,蜗舍喜端居。罢草芝泥诏,闲看紫素书。曲肱销永昼,行药绕前除。鬓换二毛近,林凋一叶初。香街连甲第,席户望朝车。暂别同心友,还嗟会面疏。

舍舟觅篮舆,意欲避搜句。那知花草香,不减江山助。霏霏雾将敛,兀兀村又度。长卿故倦游,征夫问前路。归欤亦何为,时哉正农务。

园蔬小摘嫩还抽,畦稻新舂滑欲流。枕簟不移随处有,饱餐甘寝更无求。

宗师贪寂灭,祖道益衰迟。只有青山色,相逢似旧时。

碧草幽花满故园,南山卧对久忘言。年来行李书千卷,老去生涯水一村。已辨弓蛇还石虎,母烦怨鹤与惊猿。秋光更比春光好,蜂蝶纷纷不到门。

一树知独秀,十里方出郭。江流浩清冷,露气凝凄薄。胡为此行色,疲马外踊跃。玄冥正擅令,植物困摇落。喜见南北枝,粲然秀冰壑。千林色辉映,百库存香旁礴。首破春风荒,独傲清雪虐。坐令芳信传,芬菲到群萼。如一君子信,茹连俱有托。相期饮此意,浩荡放杯酌。更应护攀折,嘉

俯仰怜身世,飘零玩岁时。道途多异说,客子有新诗。日落乾坤惨,风生草木悲。高楼空北望,清泪不胜垂。

后园堪寄赏,日日对春风。客位繁阴下,公墙细柳中。 ——皎然坐看青嶂远,心与白云同。 ——韩章林暗花烟入,池深远水通。 ——杨秦卿井桃新长蕊,栏药未成丛。 ——仲文(失姓)松竹宜禅客,山泉入谢公。 ——皎然砌香翻芍药,檐静倚梧桐。 ——韩章外虑宜帘卷,忘情与道空。

绿深红少。柳外横桥小。双燕不知幽梦好。惊起碧窗春晓。起来_憧多时。玉台金镜慵移。多少春愁未说,却来闲数花枝。

花里南楼春夜寒,还如王屋上天坛。归山不道无明月,谁共相从到晓看。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