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迹千年在,斯人百代无。

作品评述

诗词《句》是宋代诗人扬无咎创作的一首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陈迹千年在,斯人百代无。
(句)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光阴的感慨。陈迹代指岁月的痕迹,千年的时间没有抹去,仍然在人们眼前。而人的一生只能生活百代,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的短暂。整首诗词透露着对光阴流逝的思考和对人生短暂的触动。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思的方式,表达了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首句“陈迹千年在”通过“陈迹”和“千年”之间的对比,揭示了岁月的长久和留下痕迹的不朽性。这种对时间留存的概括也暗示着人类历史的延续。而第二句“斯人百代无”通过“斯人”和“百代”之间的对比,强调人的一生短暂而有限,与时间相比微不足道。整首诗抓住了时间流逝和人生有限的主题,表达了一种对短暂生命的思索和对时间的敬畏。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融合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传达了一种哲学的意味。作者通过运用简单的词语,却能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读者在阅读这首诗词时会被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有限感所触动,使得内心产生一种深沉的共鸣。在这短短的几句之中,诗人通过幽默而深刻地表达了人生短暂和时间无情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间的思考。

诗词推荐

北溟苍蟠赤有只,何年飞入昭阳里。王母抱其首,至尊抚其尾,爱之不啻如己子。时复娇嘶作宫徵,宁王窃弄至尊喜。一朝踊跃不可收,化作万丈长黄虬。腾怒□觞昆仑丘,五城欲崩河倒流。老优方作《霓裳》舞,朔风忽动渔阳鼓。鼓声殷殷来朝阳,六龙西狩剑阁长。欢乐极兮成悲伤,马嵬

步随流水觅清阴,乱石穿林窈窕深。涧谷未能忘磊磊,何如清风播后来。

风雩感贤游,嘉节偶乘兴。人稀好鸟语,麦秀春野静。澄波漾清洛,游子渡明镜。南山夜来雨,云日淡相应。解鞍憩高柳,览物动新咏。优游徒侣喜,丰熟蔬果盛。官闲省文檄,俗古少喧竞。乘闲辄独游,兹焉乐吾性。

残梦腾腾。好鸟一声呼醒。小窗明、萧萧鬓影。当年头上,惯曾簪幡胜。到如今、有谁怀省。东风著面,却自依然相认。哄痴儿、堪声弄景。盘蔬杯酒,强教人欢领。也微酣、带些春兴。

自君命我饮,朝暮雨倾瓦。城东与城北,大道泥没马。敢忘主人勤,颠扑困驭者。众客亦如期,陈肴藉兰若。冯裴与沈谢,辩论过终贾。刁周事老成,危坐言语寡。酒半时谑剧,揣状类模写。或讥项发秃,或指舌端傻。或将冠带身,劝作梁武舍。谓我大耳儿,此实已见假。又效井市态,屈强

在昔营居巢,首尾三十年。高邻念羁旅,分我佳林泉。自从仓幕归,亦买半顷田。坐念颜太师,粥竭祗益煎。不如边孝先,书眠腹便便。

没有财遗臭,生无善可传。向来堆白屋,尽是窟郎钱。

君家华屋隐松关,满壑清风六月寒。半岁胡为漫蓬转,篇诗犹解惜春阑。人言占马应东首,我欲移文向北山。试问啼鹃缘底事,书情终日劝人还。

梅黄初过雨,麦实已登秋。避暑多佳赏,皇欢奉豫游。

饥餐一两黑龟肝,寒向丹田猛火山。但见心头无点事,不知人世有饥寒。

再为会稽行,聊问会稽美。禹穴迁所探,秦望斯所纪。年代已浸深,书碑必亡矣。剡溪有樵风,其事恐非是。买臣千载後,得无负薪子。黄庭昔换鹅,道士傥不死。行当访其真,愿以鹅报尔。慎勿笑我痴,万事难可拟。摘笋复盈檐,缗鱼新出水。此又食之珍,因书悉条理。

大火没西南,昼短宵已长。志士郁慷慨,老年怨凄凉。萧萧草虫鸣,肃肃苍隼扬。物情各有定,人意苦不常。昽步陟崇丘,流目睇康庄。宁为款段驽,勿作骐骥良。款段驾鼓车,道里有限量。骐骥被重甲,力尽百战常死骨卖千金,虽贵亦何偿。

浯溪一股寒流碧,耸起双峰如削壁。两公文墨照溪津,到今草木增颜色。想当忠愤欲吐时,尽把江山供笔力。我来吊古不胜情,岂但登临爱泉石。渔阳旧事忍再论,仅赖令公安反侧。书生百感夜不眠,起读新诗转凄恻。

五夜钟声上直时,焚香重熨早朝衣。里头殿直催排立,等候君王出木围。

谷口无人烟树迷,雨添新瀑下前溪。思家只作归程看,疑有春深杜宇啼。

伏波自托真主,淮阴愿为假王。病厌鸢飞鼓躁,晚悲鸟尽弓藏。

试望许西偏,湖光浸晓烟。岸痕添宿雨,草色际平田。夏木阴犹薄,朱荷出未圆。人闲绿波静,幽鹭插头眠。

砖炉石铫竹方床,何必银瓶为泻汤。苦茗只堪浇菜肚,春风却负太官羊。

自在无拘束,逍遥里外安。顽情终不见,圣境类乎端。机智将何用,幽深大道宽。区分能解意,四季一周看。

苍山石骨高棱层,缭断谷口如坚城。何年穴作瓮门入,豁然天地中开明。门深十太碧铁色,错落鳞甲潜光晶。溪声泻出骇风雨,岩泉乱滴纷珠璎。老藤翠木蔚回合,幽花好鸟相逢迎。异哉人世有此境,顾盼萧爽心骨惊。想见伏龙擘山出,澒洞水雹轰雷霆。不然避秦客仙去,中有桃花门不扃。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