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作品评述

《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是唐代李频创作的一首诗歌,诗意表达了作者对姚侍御在北境边防的任命的告别和祝福。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北方边境上的烽火燃烧着,南方山岳上的战争频繁。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初次担任镇守北方边境,需要的是稳住局势,鼓励人民参与治理。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姚侍御的才干出众,尤其被看重。朝廷也更加亲近他。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穿着华丽的衣袍,行李打包整理,日子一天天过去,与亲人、朋友的离别的尘埃逐渐褪去。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忠诚的将领即将面临对敌人的报国战斗,坚守在边境的土地上。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手执权杖作为军队的统帅,充满严肃的气质,笔墨之间充满力量。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骑马独自在马背上飘飘然,河水缓缓流淌,夜晚已至。边塞的景色宛如春天一样美丽。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即使战败,也要勇敢地面对,尸骨暴露在外,壮烈牺牲的冤魂可以让人心碎。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边境上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在边境生活了很久,感慨万分,怀着崇敬之心目送离去。

作者介绍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李频的轶事

  本文所要讲述的,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姚合,因爱才惜才遂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的故事。自身原本就很有才华的姚合,在担任杭州刺史时,因爱惜人才而流播着一桩佳话。

  睦州(今浙江建德)青年李频,长得非常清秀;他从小就非常聪敏,记忆力特强,所以很早便写得一手好诗。李频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姚不仅有着不凡的诗才,而且还特为赏识别人的才华。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下也不是久长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给他的诗作出品评;李频心想,姚的评定说不准将会给自己有颗定心丸吃呢。

  在杭州太守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简单扼要地作了介绍,然后便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一翻开诗文集,一首题为《湘中送友人》的七律诗,直跃入了姚公的眼帘。读罢,姚公不禁掀髯大喜道:“君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又有何困难哉!”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很兴奋地向姚公深表感谢,同时自谦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姚合点了点头,就莞尔吟起了这诗来: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好诗啊,真是好诗!”姚合自言自语道:“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自然的已属不多见。而且此诗先写湘水连天,正为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呢!如此幽情寓思,实乃精妙之极!”李频喜上眉梢;心说,人们传说惜才爱才的姚大人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姚合手里拿着诗稿,严肃地凝视着李频并询问:“贤契可曾成家?”李频当即恭敬作答道:“回大人,小生由于一直攻读书史,尚且无暇顾及成家之事。”姚合便大喜道:“本官愿以小女为君侍奉箕帚,不知意下何如?”李频更是兴奋不已地向姚大人深施一礼道:“多谢大人垂青!”由于这首绝妙好诗所起的作用,杭州刺史姚合便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

  姚太守之所以把爱女嫁给诗人李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颇为看好李的人品,也许这才是姚出嫁爱女的主要意旨所在。事实上,此前杭州人郑巢因为颇富才华也曾得到过姚的欣赏,姚凡是外出登临游览,就时常把郑携带在身边,但郑并没有成为他的快婿。而李频后来在做官时,果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性情耿介,守正不阿,敢于抑制非法的豪强地主和胡作非为的强盗,连懿宗皇帝也很赞赏他。尤其在荒年时期,李频又敢于顶着上头压力,开仓赈济老百姓;所以在他死后,老百姓就一路扶柩痛哭着送他鹤驾道山。

  临了,阿袁在此顺便提说一笔,曾任武功主簿便被世人称为姚武功的姚合,事实上,倒是他的快婿、后来比他这官衔略微大些的曾任武功令的李频却并未被世人称为李武功,这也可算是他们翁婿名头之外的颇有意思的称谓了。

  按:① 鹏,一作“鹄”。② 过,平仄两读,此处因谐律关系而读仄声。

李频的纪念馆

  唐大中元年(847),寿昌县令穆君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1]  本人所作。唐代诗人李频是寿昌长汀源(今建德李家镇)人,他道德高尚、文采出众、政绩显赫,为官期间,他整顿吏治,安定社会,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作更是广为流传,清代曾有诗句将李频和李白并举。为更好的纪念李频,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龙桥村村民王有顺、李强、傅浩生等人在该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各部门的帮助下,积极筹资捐助,克服困难,于2010年建起纪念馆。庆祝活动上,李家镇党委政府表达了社会各界对李频纪念馆在落成和完善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帮助表示感谢,高度评价该纪念馆对李频精神的传承和为繁荣李家文化所起的作用。并表示,镇党委政府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李频纪念馆的建设。

李频的生平

  李频(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在任武功令时,当地强暴横行,他针对时弊,查明地方恶霸实情,陈报上司,予以严惩。适遇荒年,遂开仓赈济,并进而教育百姓开发水利,引水灌田,使粮食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善政传闻唐室,懿宗给予嘉许,后升侍御史,调都官员外郎。乾符年间上表自荐,请任建州刺史。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从浙江衢州开山700里过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盗贼四起,县政不治,建州局势相当混乱。李频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条例,严肃官规,惩办盗贼,礼与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会得以安定,民生安宁。

  李频初到建州时,曾有《之任建安渌溪亭偶作二首》诗:“入境当春务,农蚕事正殷。逢溪难饮马,度岭更劳人。想取烝黎泰,无过赋敛均。不知成政后,谁是得为邻”。足见李频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李频死后,建州父老将他卜葬在“县之永乐洲”。又念及李频生前甚爱梨山风景,便在梨山建庙,用庙前大梨木刻成李频象,立在庙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诗“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庙今已荒废。

  李频整顿吏治,安定社会,发官仓赈济灾民,雇乡民疏通六门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奖以绯衣、银鱼,调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员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频以礼法治下,深受百姓爱戴。后李频病死任内。建州百姓举城致哀,建梨岳庙以祀之。寿昌父老相与扶柩,归葬于永乐(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纪念。

  天复年间(901~904),李频的儿子将父母棺柩运回家乡埋葬,途中遇战乱,无法运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泽的大乌洲。于是李频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泽,今人称之为:“梨山李氏”。

诗词推荐

翠篠横侵鹤膝枝,江南篱落雪残时。杨郎笔下烟岚集,留作晴窗觅句资。

喜见阳和至,遥知橐籥功。迟迟散南阳,袅袅逐东风。暗入芳园里,潜吹草木中。兰荪才有绿,桃杏未成红。已觉寒光尽,还看淑气通。由来荣与悴,今日发应同。

卿云郁郁覆中天,烂结绯文五色鲜。光泛紫霄流凤盖,影垂金阙照龙旃。渐看捧日归仙掌,故欲从龙袅御筵。此日仙郎挥藻赋,蓬莱亲献沐恩篇。

手种梧桐一百围,天生鸾凤翳朝晖。西南人物惟公在,汝颍风流只涕挥。纵有诗筒怜苦李,岂无药裹要当归。黑头未用黄金印,且与斯民共瘠肥。

世界无非我,心怀即是天。玉堂并草舍,何地不安然。

一门三组序四雝,又见双旌并训农。三釜亲庭交禄养,夹河子舍接邻封。酒阑风雪催行色,吟际江山助笔锋。我亦思亲求郡绂,东湖南浦好过从。

层林叠巘暗东西,山转岗回路更迷。望与游云奔落日,步随充水赴前溪。樵归野烧孤烟尽,牛卧春犁小麦低。独绕辋川图画里,醉扶白叟杖青藜。

文章不宜命达,帝王亦忌时名。谩说赋求司马,曾闻诗杀道衡。

端午凄凉雨压城,忽然端六报新晴。素衣尘暗行人老,绿树阴浓曙日明。倦眼冥冥浑似雾,忧心悄悄只如酲。楷杼荐酒犹堪醉,杏子微酸尚带生。

哲公金陵来,神韵自孤秀。京华三十春,高节愈幽茂。煊赫公卿门,道俗日奔走。自非趣尚合,一息不相就。慷慨贤豪士,波溢千金富。蔬饭苟有馀,秋毫未尝受。嚣呶不可变,坚白如琼琇。居然尚悉寂,终厌尘土臭。忽思香炉云,荟蔚冠孤岫。振衣寻昔游,烟霞宛如旧。络木滕蔓长,护石

梦里骖鸾鹤。觉三山不远,依前海风吹落。浮到五湖烟月上,刚被梅香醉着。粲玉树、轻明疏薄。十万琼琚天女队,捧冰壶、玉液琉璃杓。来伴我,荐清酌。恍然梦断浑非昨。问溪边竹外,新来为谁开却。无限冰魂招不得,拟把离骚唤觉。待抖擞、红尘双脚。万里瑶台终一到,想玉奴、不负

从来洞庭好,都在岳阳楼。明月一千里,寒光三万秋。年华有时尽,风物不知休。太守怜予句,应如沈隐侯。

试推学之功,但自好而始。设令太聪明,视孝绪余尔。公安黄令君,少钝壮而锐。不受青云吞,犹坐黄卷累。开囊包物初,落笔洒胸次。锋芒莫敢撄,古剑发新砺。駸駸进未休,冉冉老将至。以鲁揭其斋,盖是少时事。云胡不辄更,无乃有所为。新收汗马心,蚤作蛰雷计。音容成老翁,情性

乱壑收云接涨澜,一天风露夜漫漫。金鳖不动涵坤轴,海月腾空万宇寒。

小槛丛花未肯香,客中我亦忘重阳。要酬风雨满城句,旱合四郊尘政黄。

亭前轧轧日百舆,桥上剥剥日万屦。莫非失脚声利然,谁复回头情性故。子云一区二者间,讲玄之外何所关。江山有我目迎送,鱼鸟无他心往环。玻璃横眠苍玉立,开关不信尘敢入。太无在上吞以胸,群有来前挫于笔。笔端胸次患不清,一过于清天所憎。推归玉笋头边立,送去金鳌背上行。

书信来天外,琼瑶满匣中。衣冠南渡远,旌节北门雄。鹤唳华亭月,马嘶榆塞风。山川几千里,惟有两心同。

修竹祠堂曲水滨,寒泉菊盏久埃尘。道傍车马无心到,似我频来有几人。

惟昔高堂梦,熊罴兆吉占。气锺西蜀秀,时应仲秋严。江汉挥犀尾,风云下笔尖。微辞追屈宋,精义到黄炎。操履森寒柏,名声耿夜蟾。击强鵰鹗健,治剧鷿鹈銛。使者旌旄易,将军印缓添。鸳鸿随步武,虎豹入韬钤。锦覆郎官被,彤垂太守襜。两行分蜜炬,十里上珠帘。礼士常悬榻,诛奸

谁实生成之,谚谓慈父母,彼锦衣玉食,及朱弦镂簋。公但宝一砚,百倍似胜汝。我眼公浩唱,犹有半夜许。可亲未易别,依依睇烟雨。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