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徐永元秀才

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
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
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
远离弦易转,幽咽水难闻。
欲识相思处,山川间白云。

作品评述

《别徐永元秀才》是唐代孔绍安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离别时的伤感和相思之情。

诗词中文译文如下:
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
黄金虽贵重,和玉同样燃烧。
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
落叶相互叠加,落羽更加众多。
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
难以想象在三秋之时,重伤分离千里之遥。
远离弦易转,幽咽水难闻。
远离琴弦易于更动,幽咽的水声却难以感知。
欲识相思处,山川间白云。
想要了解相思之处,只在山川之间的白云。

这首诗通过描写两个恋人的离别之痛,表达了作者对离别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思念之情。金汤和玉石的比喻凸显了离别的悲伤,落叶和落羽的描写则突出了离别的无奈和伤感。诗中的“三秋节”指的是重要的节日,而此时却要分离,从而加深了离别的痛苦感。

作者通过描述“弦易转,水难闻”,展示了离别的辛酸和无奈之处。在诗的最后两句中,作者希望了解被分离之人所在之处,可以想象出作者对彼此深切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展现了离别带来的痛苦和思念之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升华了离别的意境,使读者产生深切的共鸣。

作者介绍

孔绍安,越州山阴人。陈尚书奂之子。少诵古文集数十万言,外兄虞世南叹异之,与词人孙万寿笃忘年好,时人称为孙孔。隋末,为监察御史。归唐,拜内史舍人,恩礼甚厚。尝诏撰《梁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十卷,今存诗七首。

诗词推荐

湖海相逢尽赏音。囊中粒剂值千金。单传扁鹊卢医术,不用杨高廓玉针。三斛火,一壶冰。蓝桥捣熟隔云深。无方可疗相思病,有药难医薄幸心。

笑携琴册上崑崙,分坐溪头藓石根。崖树有霜飞老叶,野泉无雨落秋痕。几番閒借樵人屐,何许追寻隐者门。多种杏花依此住,要知董奉得仍孙。

中夜月初上,照我东床明。我心本无事,展转寐不成。仰观乌鹊飞,俯听蛩螿鸣。念适从何来,衣食非素营。三年然后归,儿女各长成。婚嫁愿早毕,吾其师向平。

峨豸居乌府,时方豹守关。吾惟操白简,渠谩倚冰山。六馆为增气,群憸觉汗颜。左迁无愠色,青史自斑斑。

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灼灼桃兼李,无妨国士寻。苍苍松与桂,仍羡世人钦。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叠叠云山供四顾。簿书忙里偷闲去。心远地偏陶令趣。登览处。清幽疑是斜川路。野蔌溪毛供饮具。此身甘被烟霞痼。兴尽碧云催日暮。招晚渡。遥遥一叶随鸥鹭。

梅花重压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後五百年君记取,断无人似放翁颠。

鸾镜无由照,蛾眉岂忍看。不知愁发换,空见隐龙蟠。那惬红颜改,偏伤白日残。今朝窥玉匣,双泪落阑干。

恨同枉陼频潮汐,情与游丝斗短长。垂钓蛮童缘底泣,难将心事问何郎。

恼人天气雪消时。落梅飞。日初迟。小阁幽窗,时节听黄鹂。新洗头来娇困甚,才试著,夹罗衣。木梨花拂淡燕脂。翠云欹。敛双眉。月浅星深,天淡玉绳低。不道有人肠断也,浑不语,醉如痴。

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沈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两铦金鐶鸣历历,大似檐头雨滴滴。试问参方什么声,迷心未达菩提力。

绕岩索谷到禅扃,更上危颠最上亭。风揽乱鸦盘古木,雨催群鹭下寒汀。秋田沟垅如棋局,晚岫峰峦若画屏。诗已就成终夕去,远村灯火一星星。

谁知莹澈。惟有碧天云外月。一见风流。洗尽胸中万斛愁。剩烧蜜炬。只恐夜深花睡去。想得横陈。全是巫山一段云。

清要三朝望,文章一世荣。掌纶夸独直,荷橐青群英。石室资殚洽,金赖阐所明。孤臣伤暮景,风雨自鸡鸣。

我顷诗成准敕恶,寒江夜度秋萧索。曳杖从师得摩尼,洗空愁肠天地廓。年来狂妄婴逆鳞,去国三秋又出奔。隔墙后得绨袍旧,一笑唤回逆旅春。我心不转嗟匪石,方壮两遭天上斥。处处逢君道价高,万指方袍趋法席。白云天下妙林泉,看君又作新法缘。傥能容此无归客,便当结社追白莲。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