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哭徐夤》是唐代王延彬的一首哀悼之作。这首诗通过描述延寿溪的水波消散之景象,抒发了对逝去的时间和人事的感叹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诗中开篇写延寿溪头,指的是一个溪流的源头,溪头的水波消散,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消失。接着描述了古今人事半销磨,意味着古今的人事都有一部分已经消逝,只剩下残存的痕迹。
下阕以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来表达对人事无常和生命短暂的思考。其中的昔除正字可以理解为过去去除了一些不正之事,今何在暗示现在仍然存在很多不正之事,人生能几何则是提问人生到底有多少时间和可能。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时间的流逝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与思考。通过描写水波消散和古今人事半销磨的景象,表达了岁月无情,人事消失的无奈和无常。最后以问题的方式反问人生的意义和凡事的虚幻,带给读者思考人生的深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悲叹延寿溪流水消散,
古今人事已有半消耗。
昔日除掉一些不正之事,
如今又何在,所谓人生是多少。
这首诗传达了人们对时间流逝、事物消失的感叹,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通过描绘水波消散和人事消逝的景象,强调了岁月无情和事物无常的真相。最后以问题的方式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凡事虚幻的思考。整首诗凭借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慨,具有深刻的诗意。
作者介绍
王延彬的生平
他弱冠时,承父之命在南字建招贤院,按纳李贤、韩偓、於崔道融等一大批中原流亡人士,一时人才济济,文事活跃,为“十国之冠”。他前后执掌泉州军政大权十六年,政通人知,并能着力发展农业生产,五谷岁岁丰登;尤其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多发蕃舶以资公用,每遇惊涛狂飙,无有失坏,被号为“招宝侍郎”。他一生崇信佛教,好谈佛理,先后延请好多位高僧来泉州开元寺弘法传经,而且大兴土木,建造法云寺、福先招庆寺、教忠寺、福清寺等梵刹兰若,又舍予膏腴良田,促进了泉州佛教的兴盛发展。
王延彬的修建寺院
王延彬崇信佛教,好谈佛理,礼敬僧人,尊泉州开元寺僧弘则为师。先后延请高僧来开元寺弘法传经。
他舍田施财,大兴土木,在青阳山建法云寺,在州城北山建福先招庆寺,在城南建教忠寺,在南安县为高丽僧人元衲建福清寺(今属鲤城区北峰镇),在他妻子徐氏葬地凤凰山建凤凰寺,在开元寺四周建造20余处精舍寺院,迎纳名僧驻锡。他的妹妹出家西禅寺当尼姑,他特地扩建泉州罗城的西北部分,把西禅寺围在城内。他对每座寺院都拨给上好寺田供养僧尼,仅招庆、招福2寺就置田租10万余担。
王延彬的人物墓地
史料记载,王延彬曾在云台山筑“别墅”,周围“广辟活壤,一望无际,置十里梅村”,建“万梅亭”,“围山筑塘,
引泉为池”,时邀招贤馆中寓贤和泉郡名士来此赋诗酣饮。王延彬死后,妻子在其墓边筑云台寺守候,死后也葬于云台山。
2014年10月11日王氏后人向媒体反映,他们的发现证实了族谱及传说中王延彬葬于丰州(今霞美)云台山的说法。在云台山山坡有众多遗址和石构件,时而可见的夯土墙,直径约1米的别墅柱础,长1米多的旗杆石,保存完好的窑洞。据称,当时王延彬建“别墅”时,就命人在此间取土烧制所需的瓦片、陶瓷等。在《金坑王氏祖谱》里,关于王延彬墓葬、云台寺等的山形图,与走访发现的建筑遗迹等情况高度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