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

尧没三千岁,青松古庙存。
送行奠桂酒,拜舞清心魂。
日色促归人,连歌倒芳樽。
马嘶俱醉起,分手更何言。

作品评述

《鲁郡尧祠送吴五之琅琊》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送别好友吴五前往琅琊祭祀尧帝的情景。

译文如下:
尧帝过世已有三千岁,青松古庙仍然保存。
送行时奠上桂花酒,拜跪起舞悲清心魂。
太阳西沉促使归人,唱歌时倒满芳酒。
马驱高叫,大家都喝醉酒醒来。
分别时无言可说。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吴五的情景,同时也融入了对尧帝祭祀的描摹。诗中以尧帝的时代和琅琊古庙为背景,通过描写送行的场景表达了李白和吴五的离别之情。

诗词通过对尧帝的描写,表达了历史的悠久和尊崇。虽然尧已经过世三千年,但他的精神和庙宇仍然被人们敬仰和保持着。通过送行的场景,李白通过奠桂花酒和起舞来表达自己对吴五的深厚情感,并希望他的心灵能够在尧帝的庇佑下得到宁静和澄澈。

诗中表达了离别的苦涩和无奈之情,趁着太阳西沉,大家相互畅饮,马也嘶鸣欢笑,但在分别之际,终究是无言可说。这种无奈和别离的感慨,使整首诗透着凄美的意境,给人一种深深的离别之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了古老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的意象,结合虚实和感情,展示了李白对友谊和离别的感慨,具有深厚的情感和哲理内涵。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或曰山东人,或曰蜀人。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巿。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鞾。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輙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沈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劒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

诗词推荐

松谷门无锁,迂斋席有尘。山林从寡伴,台阁政须人。才识思难弟,仪型想伯仁。诸公皆衮衮,老子自踆踆。

爱山仍以山名斋,问山何许檐周回。午窗睡足一笑起,风吹市声不到耳。插貂鸣玉主人事,山不撩君君自戏。细思却合幽人居,分我半几来读书。

花雾暖。红逗海棠开半。毡坐谈经春四换。今朝官正满。好上鳌坡虎观。好近御屏香案。休笑吾侬行色缓。待君来作伴。

风狂雨暗舟人惧,自委神明志不邪。投得苇湾波浪息,岸头烟火近人家。

绕郭春水满,被堤新柳黄。官池无禁约,野艇得飞扬。浪泛歌声远,花浮酒气香。晚风归棹急,细雨湿红妆。

暑涂挈挈问持装,过眼苹风倏转商。岂为南鱼来丙穴,且先北雁过衡阳。童乌已矣肠空断,老马疲哉汗欲僵。身大块中犹大瘧,铁心禁得几炎凉。

佛法行中原,儒者耻论兹。功施冥冥中,亦何负当时。此方旧杂染,浑浑无名缁。治生守家室,坐使斯人疑。未知酒肉非,能与生死辞。炽哉吴闽间,佛事不可思。生子多颖悟,得报岂汝欺。时俾正法眼,一出照曜之。谁为邑中豪,勤诵我此诗。

栗叶翻翻满寺秋,出门风雨未全收。自惭骑马非闲客,可是山僧不解留。

时节清明过,溪山晴霁初。出游偕妇子,相识半樵渔。稼穑归宁遂,经纶计已疏。渊明至穷约,三径亦吾庐。

江雨蒙蒙作小寒,雪飘五老发毛斑。城中咫尺云横栈,独立前山望後山。

嗅花风入鼻,掬水月浮身。夜静焚香坐,空山一个人。

江村风雨晚冥冥,闭户添衣怆客情。炉爇松肪如蜡爨,鼎煎茶浪起滩声。团乐赖有儿同话,剥啄应无客可迎。聊举一杯生耳热,颓然酣枕到窗明。

一枝鹪漫集,千仞凤方翔。谏纸清时省,经帷镇日香。湖波怜鸭绿,宫醖挹鹅黄。应轸乡中士,毛锥未脱囊。

玉篆题名在九天。而今且作地行仙。挂冠神武归休后,同醉芗林是几年。龟游泳,鹤蹁跹。疏梅修竹两清妍。欲知福寿都多少,阁皂清江可比肩。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

群峰南北争嵯峨,如泻大壑翻众波。爱之欲把入图画,世无好手将奈何。

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候多。五营屯北地,万乘出西河。单于拜玉玺,天子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风横大歌。

美事般般四,良辰盏盏双。霜风冰砚水,山月影轩窗。

虽为州县职,还欲抱琴过。树古闻风早,山枯见雪多。鸡声连绛市,马色傍黄河。太守新临郡,还逢五袴歌。

吾友南昌尉,典刑诸父风。元龙豪气在,东野古心同。置酒能招我,论文更许公。相从真益者,那复叹途穷。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