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末清初屈大均的《赋答楚人陈子山(其一)》
拼音和注音
bái xián shēng zhǎng èr yú zhōng , xióng bái cí zhū yǔ zhòng tó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白鹇:是一种鸟类。雄鸟体长1.1—1.4米。头上的长冠及下体纯蓝黑色而有光泽,上体和两翼为白色。尾长。头的裸出部分和足为红色。常栖于高山竹林间。分布于中国南部。
生长:1.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生物体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2.出生和成长;产生和增长。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原诗
白鹇生长二禺中,雄白雌朱与众同。
芝朮那能如一老,鸡豚未肯易三公。
文章知己欢南楚,烟雨开帆恨大通。
寄语武昌城畔柳,相思长系鹤楼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