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净居寺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作品评述

《游净居寺》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我游历名山已经十年,亲手制作了适合山中穿着的服装。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我希望能完成婚嫁之约,与我的伴侣共度晚年。

不悟俗缘在,失身蹈危机。
我没有意识到世俗的纷扰依然存在,陷入了身心的危机之中。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我并非早年学习法律,陷入陷阱损害了我的威望。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因此我担心生死的隔阂,永远与云山(禅修之地)失去联系。

今日复何日,芒鞋自轻飞。
今天再次离开,何时才能轻松地飞翔?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涕挥。
我向佛祖和神明行礼,抬头含泪告别。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灵山的会面还未结束,八方神明的光辉依然闪耀。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我希望能够去拜访佛祖和神明,洗涤心灵中的种种罪过。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我在竹溪间徘徊,月光清辉下,空山中青翠的竹叶摇曳着烟雾般的迷离。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钟声自动送别客人,我离开山谷时仍然依依不舍。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回首望着我故乡的山,晚年即将归来。

这首诗词以游山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禅修的向往。他游历名山十年,自制山中衣,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纷扰世俗的厌倦。他希望能够与伴侣共度晚年,但意识到俗世的诱惑和陷阱,损害了他的声誉和威望。他担忧生死的隔阂,希望能够回到禅修的山中。诗中还表现了他对佛祖和神明的虔诚,希望能够净化心灵,洗净前世的罪孽。最后,他在竹溪间徘徊,观赏着月光下清幽的景色,离开时依依不舍,回首故乡的山,期待着晚年的归来。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思索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净化,同时也抒发了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对禅修境界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内心感受,诗词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憧憬和对禅修境界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世俗的失望和对名利的矛盾心态。整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内心追求的表达,以及对禅修和自然的向往,具有典型的宋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禅意思维。

作者介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进士。六年,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三年,父洵卒,护丧归蜀。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乌臺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八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知颍州。歷知扬州、定州。绍圣元年(一○九四),贬惠州。四年,再贬儋州。徽宗即位,赦还,提举玉局观。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轼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时謚文忠。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等。《宋史》卷三三八有传。 苏轼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爲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干隆刊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爲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顾禧《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爲金石碑帖和着录金石诗文的专着的有关部分;一爲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文弨、纪昀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钰所校缪荃孙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採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爲第四九卷。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谓苏轼还朝,侍宫师按:谓苏洵自眉山发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荆州作。

诗词推荐

浮屠之法与世殊,洗涤万事求空虚。师心以此不挂物,一堂收身自有余。堂阴置石双嵽嵲,石脚立竹青扶疏。一来已觉肝胆豁,况乃宴坐穷朝晡。忆初救时勇自许,壮大看俗尤崎岖。丰车肥马载豪杰,少得志愿多忧虞。始知进退各有理,造次未可分贤愚。会将筑室返耕钓,相与此处吟山湖。

苍崖峭立青天涯,古径芜没沿清溪。深林四合昼亦暝,寂寂惟有哀猿啼。野人心形灰死如槁木,山禽见之犹惊飞。因嗟太古不可复,我无机械胡相疑。

驷马上太行,修途亘辽碣。王程无留驾,日昃未遑歇。请问此何时,恢台朱明月。长蛇稽天讨,上将方北伐。明主命使臣,皇华得时杰。已忘羊肠险,岂惮温风入。摇策汗滂沱,登崖思纡结。炎云如烟火,溪谷将恐竭。昼景赩可畏,凉飙何由发。山长飞鸟堕,目极行车绝。赵魏方俶扰,安危

不见汤师久,病眠时序深。忽惊朱夏过,真负碧云吟。他日虎溪约,同时凤阙心。未论应去住,杖屦且相寻。

鼎湖弓堕赋归来,地拆天分泰华颓。膝上二雏兵血燐,楼头万卷劫池灰。百年豪杰埋荒草,半世功名落大槐。身后有孙酹松柏,桥陵金粟暗苍苔。

登山自补屐,访友不赍粮。坐啸青枫晚,行吟白日长。人烟隔水见,草气入林香。谁作招寻侣,清斋宿紫阳。

红雨随风散落霞,行人几误武陵家。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斩蛟潭近款丛祠,逸少行书小陆碑。穹壤英名长不泯,烝尝故晨有余思。排门箫鼓竞禳赛。挟弹罗纨群笑嬉。煮酒流霞鱼馔玉,荆溪可欠我题诗。

翠迷倦舞,红驻老妆,流莺怕与春别。过了禁烟寒食,东风颤钚铁。游人恨,柔带结。更唤醒、羽喉宫舌。画桥远,不认绵蛮,晚棹空歇。争似涌金楼,燕燕归来,钩转暮帘揭。对语画梁消息,香泥砌花屑。昆明事,休更说。费梦绕、建章宫阙。晓啼处,稳击金狨,双灯笼月。

梅尉吟楚声,竹风为凄清。深虚冰在性,高洁云入情。借水洗闲貌,寄蕉书逸名。羞将片石文,斗此双琼英。

客愁春恨两茫茫。

炎图第一相萧公,王谢风流愧下风。力正君臣先伪楚,不将金锦问和戎。输忠自昔忘夷险,注意如今见始终。驻马佳城天莫问,寒空惨淡没孤鸿。

骨气清冷无片尘,即应僧可是前身。诗因缘解堪呈佛,棋与禅通可悟人。扫地就凉松日少,煮茶消困石泉新。不能来住城中寺,去买青山约我邻。

杖履飘然不整巾。缘何问得梵王城。淡烟翠湿千螺皱,微日烟消一纸轻。隔山乌语如人语,触处风声若水声。见说一犁今已足,笑歌蓬首饷天耕。

历遍江南处处山,峤南还得倚楼看。化工此地无余巧,爽气穷冬更逼栏。官事随时宁解了,书盟平日未应寒。相逢自有论文乐,只把空杯未碍欢。

石羊头子向东看,大地茫茫被眼谩。月映寒潭清彻底,云收华岳露巑岏。

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忏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

清愁政尔喜逢兄,一笑那知客帝城。海气不曾晴色好,黎花半落嫩寒生。刑书夜诵端何苦,诗句春来想不平。我亦有怀无处说,对床只欲为渠倾。

灯山昨梦叹匆匆,便恐新春过眼空。千缕未摇官柳绿,一梢初放海棠红。金羁络马闲游处,彩笔题诗半醉中。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度陇凌坡冒百艰,今朝又上外朝山。当车狠石通人过,交道飞萝要手攀。猿坐泬寥犹啸诧,雁惊巉绝故飞还。临风却快尘埃眼,全楚山川指顾间。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