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长儿生日示诸弟

吾爱吾儿责望儿,终身实处看平时。
夫妻琴瑟方为顺,伯仲壎箎便是诗。
要向鲁邹中进步,先从曾闵上求知。
酒边见汝倾心句,不觉摇头笑脱颐。

作品评述

《次韵长儿生日示诸弟》是宋代陈著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爱我的儿子,责备他,期望他,一生都实实在在地看待平凡的时光。夫妻之间和谐相处如同琴瑟相和,兄弟之间的友爱就如同壶箎之间的和谐。要想在鲁邹之间有所进步,首先要向曾闵求知。在酒宴上见到你时,我的心中倾注了真挚的诗句,不知不觉间我笑着摇动头颅。

诗意:
这首诗是陈著写给自己儿子的生日祝福。诗人表达了对儿子的深爱和殷切期望,希望他能认真对待平凡的日子,以和谐的态度对待婚姻和兄弟之间的关系。诗人还提到了鲁邹和曾闵,这是两位古代的贤人,表达了对儿子的教育期望,希望他能向他们学习。最后,诗人在酒宴上见到儿子,感到无比欣慰和开心,不禁笑了出来。

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陈著对儿子的父爱之情和对他未来的期望。通过对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的和谐相处的比喻,诗人强调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婚姻和亲情关系,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同时,诗人还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他希望儿子能够向贤人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最后,诗人在酒宴上见到儿子,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展现了对儿子成长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词以深沉的父爱和对家庭、婚姻、亲情的思考为主题,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质朴的表达和生动的比喻,诗人将自己的爱与期望融入其中,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温暖和人情味。这首诗词传递了一种家庭观和教育观,对于读者来说,也是对家庭、亲情和教育的一种思考和启示。

诗词推荐

人皆爱酒如金珠,我独畏酒如毒荼。人皆爱饮酒不醒,我独不饮常惺如。我若饮兮人不同,一饮三日斛,再饮三千锺。我若醉兮人莫比,上以天为冠,下以地为履。有时醉登楼,倚阑一笑江山愁。有时醉吟诗,烟云满壁龙蛇飞。有时醉起舞,莫邪出匣金莲吐,我欲气兮斗可撞,我欲力兮鼎可

焚香居一室,尽日见空林。得道轻年暮,安禅爱夜深。东西皆是梦,存没岂关心。唯羡诸童子,持经在竹阴。

百花含{莤咅}东风里。南园小雨朱扉启。春色一年年。年年花共妍。清谈招隐去。莫认如宾处。华发好风光。林间此味长。

倚阑间看燕定巢。旧弹筝、因病久抛。画不尽、残眉黛,被东风、吹在柳梢。晓来暗理伤春曲,把金钗、枕畔细敲。书寄与、天涯去,并相思、红泪一包。

闲来仙观问希夷,云满星坛水满池。羽客不知何处去,洞前花落立多时。

万岭郁丛丛,盘云气势雄。纵横谁画笔,屈折自屏风。倒树出断外,乱云生掩中。无由更停马,此意恨如蓬。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高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君。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人间若剩住,天上复离群。当作辽城鹤,仙歌使尔闻。

十年游子在天涯,一夜秋风又忆家。恨杀叶榆城上角,晓来吹入《小梅花》。

八月十六夜,清凉明月天。新酒虽未熟,陈酒喜未乾。早稻有余饭,轻衫未为寒。傍人见我醉,胸中故朗然。有诗不自作,但咏古人篇。唤取故山甫,醉即对床眠。

广武原西北,华夷此浩然。地盘山入海,河绕国连天。远树千门邑,高樯万里船。乡心日云暮,犹在楚城边。

岂是丹台归路遥,紫鸾烟驾不同飘。一声洛水传幽咽,万片宫花共寂寥。红粉美人愁未散,清华公子笑相邀。缑山碧树青楼月,肠断春风为玉箫。

挺挺风规轶辈流,肯因官誉揜清修。南宫妙画多时见,北固新篇去岁收。每念小人同话此,曾知閒客到门不。平生自笑迂疎甚,趋造才频更觉愁。

客舍窘积雨,出门今始晴。药苗随野饭,燕子看山行。大道白日晚,闲汀绿芷生。方岩相见了,为谢草堂兄。

毒龙衔日天地昏,八纮叆叇生愁云。秦园走鹿无藏处,纷纷争处蜂成群。四溟波立鲸相吞,荡摇五岳崩山根。鱼虾舞浪狂鳅鲲,龙蛇胆战登鸿门。星旗羽镞强者尊,黑风白雨东西屯。山河欲拆人烟分,壮士鼓勇君王存。项庄愤气吐不得,亚父斗声天上闻。玉光堕地惊昆仑,留侯气魄吞太华。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谁为善相甯嫌瘦,复有知音可废弹。拄杖挂经须倍道,故乡春蕨已阑干。

正初天子亲郊礼,诏摄将军领卫兵。斜带银刀入黄道,先随玉辂到青城。坛边不在千官位,仗外唯闻再拜声。共喜与君逢此日,病中无计得随行。

鹧鸪元是岭南音,岭北无人识此禽。南人唱歌过岭去,北人相向泪沾襟。

羡我诗中偶有名,输君物外更无萦。水声山色为声色,鹤性云情是性情。四皓云间寻旧友,三清路上指前程。连天太白从今去,林下何时得再迎。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