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游湘中

独怜苍翠文,长与寂寥存。
鹤静窥秋片,僧闲踏冷痕。
月明疏竹径,雨歇败莎根。
别有深宫里,兼花锁断魂。

作品评述

诗词《秋苔》是唐代诗人齐己创作的作品。该诗以秋天的景色和心情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独特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中文译文:
独怜苍翠文,长与寂寥存。
鹤静窥秋片,僧闲踏冷痕。
月明疏竹径,雨歇败莎根。
别有深宫里,兼花锁断魂。

诗意和赏析:
《秋苔》一诗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心情。作者用简洁而富有表情的语言,勾勒出了在秋季中寂静孤独的背景。诗的开头两句是“独怜苍翠文,长与寂寥存。”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翠绿文细的景色的倾慕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寂寞的心情。

接下来的两句“鹤静窥秋片,僧闲踏冷痕。”中,作者以鹤和僧的形象,勾勒出宁静的秋天景色。鹤是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物,其静静观赏秋天的风景,隐喻着作者心境的平静;僧闲踏冷痕,则意味着僧侣安静地在寺庙中行走,感受着秋寒之冷。

紧随而来的两句“月明疏竹径,雨歇败莎根。”中,作者描绘了秋夜月明中稀疏的竹径,以及雨后莎草被雨水打得凋零的景象。表达了秋天中自然万物的衰败和易逝,也将这一景象映射到人生之中,暗示人生的无常和虚无。

最后一句“别有深宫里,兼花锁断魂。”以才思卓越的形象语言勾勒出了一种宫廷中的别样景象,深邃的宫廷中,花朵被锁住,闺阁秘密,暗示着荒废和失落的心情。

整首诗以简练的句式、精彩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心情,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思索。它表达了作者对于岁月变迁的感慨,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是齐己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介绍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齐己,名得生,姓胡氏,潭之益阳人。出家大潙山同庆寺,復栖衡岳东林。后欲入蜀,经江陵,高从诲留为僧正,居之龙兴寺,自号衡岳沙门。白莲集十卷,外编一卷,今编诗十卷。

诗词推荐

是邦且熟无多收,况于水旱相为忧。使君奏课避非实,檄公按视临田畴。民闻公来相告语,活国忧民公自许。平时爱我如恐伤,今胡不能为轻赋。人生衣食固有端,作苦宁敢求自安。分当戮力给公上,何意年岁逢艰难。吾君德盛过文景,诏书屡下民惟省。公其为我谢使君,考虽下下民安枕。

炎光炽。枕簟凉如水。芰荷覆沼双鸳戏。香飘水阁藕花开。帘上金钩燕子回。霄露清尘临上苑,朝云暮雨过阳台。过阳台。别神女。思君心如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人言村落僻,我处颇清幽。竹色侵衣冷,江声绕屋流。欢呼同社酒,出入趁鱼舟。不用闻时事,桑阴且饮牛。

皇矣艺祖,九圃是式。至哉柔祗,万彙允殖。保兹嘉邦,介我黍稷。酌本告虔,作配无极。

竹缘货殖比封君,松爱微官不避秦。至竟羞与哙等伍,岁寒谁障瘐公尘。

未见南溪泛,一看洞府家。径荒冲暮雀,林静起栖鸦。锁钥何其密,推敲漫自加。及归已薄暮,渔火在园沙。

庭院欲昏黄,秋思恼人情乱。宝瑟试弹新曲,更与谁同伴。阳台魂梦杳无踪,奴住巫山畔。不似楚襄云雨,俏输他一半。

无苦那从复觅甘,堂头与水已相谙。犹将达磨泉中意,更去曹溪滴里参。

几年闲作园林主。未向梅花著语。雪后又开半树。风递幽香去。断魂不为花间女。枝上青禽□诉。我是西湖处士。长恨芳时误。

圣主从容问鬼神,当机一默重千钧。荼毗直下金门诏,火聚全彰净法身。平地惊翻三世佛,等闲瞎却一城人。大悲愿力知多少,枯木花开别是春。

井灶萧条岁又残,呼童扫地具杯盘。村舂堪笑生涯俭,家祭方知拜起难。衲坏蒙头寒自若,烛烧见跋夜将阑。卧闻傩鼓咚过,不与诸孙作伴看。

身是光明幢,语是光明经。光明聚不散,妙是成真形。示现三界前,何劳问丹青。坐断龙斗山,宝月孤亭亭。

皎皎石上月,飕飕松下风。清绝谁领会,倚仗送飞鸿。

魂归魄散两逍遥,小小丘亭慰寂寥。守墓未须耘宿草,白蟾方护紫芝苗。

出树倚朱阑,吹铙引上官。老农持锸拜,时稼卷帘看。水对登龙净,山当建隼寒。夕阳湖草动,秋色渚田宽。渤海人无事,荆州客独安。谢公何足比,来往石门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旧寄炉峰下,杉松绕石房。年年五六月,江上忆清凉。久别应荒废,终归隔渺茫。何当便摇落,披衲玩秋光。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赢得儿童尽笑欢,盈盈露洗挂云端。一生几见当头满,四野哀嗷彻骨寒。楼宇难归风孰借,山河普照影差完。旧时碧海青天月,触绪新来未忍看。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