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孙仙辈

株峰紫翟边,仙已住三年。
手有屠龙枝,腰无跨鹤钱。
地图藏尚秘,山屐着多穿。
笑指青囊道,人家要福田。

作品评述

《赠孙仙辈》是一首宋代陈杰创作的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株峰紫翟边,
仙已住三年。
手有屠龙枝,
腰无跨鹤钱。
地图藏尚秘,
山屐着多穿。
笑指青囊道,
人家要福田。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个名叫孙的仙人。孙仙人已经居住在紫翟山峰旁边已经三年了。他手持着屠龙枝,腰间没有佩戴跨鹤钱。他藏有一张地图,其中尚存着许多秘密,而他的山屐已经磨穿了很多双。他笑着指着青囊,表示他以道术帮助人们,而人们渴望得到他的祝福。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个神秘而仙风道骨的人物形象。株峰紫翟边的描写给人以山青水秀、清幽宁静的感觉,与仙人的居所相得益彰。孙仙人手持屠龙枝,象征着他拥有强大的力量和能力。腰无跨鹤钱则表明他并不追求世俗的财富和荣华。地图中尚存的秘密让人想象着他掌握着许多神秘的道法和知识。山屐磨穿的描写则表现了他长期修行的坚持和辛勤努力。他笑指青囊,说明他心怀慈悲,乐于助人,人们渴望他的祝福和庇佑。

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展示了一个仙人的形象和他给人们带来的祝福。它既揭示了仙人的超凡能力和神秘面纱,又表达了他的慈悲和为人民谋福祉的愿望。整首诗词意境清新,给人以一种超脱尘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感受。

作者介绍

陈杰,字焘父,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授赣州簿。歷知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据集中诗篇,知其还做过知州和短期朝官。宋亡,隠居东湖。有《自堂存稿》十三卷(《宋史艺文志补》),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四卷。清同治《丰城县志》卷一六有传。 陈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校以《豫章丛书》本(简称豫章本)、残本《永乐大典》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五年同社乐田神,一扇西风障庾尘。文采风流千古事,野人恨不识天人。

远水悠然碧,远山天际苍。中有山水人,寄我十远章。我时在高楼,徙倚观八荒。亦复有远意,千载不相忘。

霜风吹日下长原,夔子城荒灌木繁。东去诸山朝峡口,西来众水会关门。千年白帝空祠庙,万里家山只梦魂。绝寒边头重回首,秋声凄断不堪论。

春眠初起軃残妆,倦倚雕栏谩自伤。那得落花随水去,为侬传恨与刘郎。

去年渭北望卿频,今日深山屐齿新。珠树香沾千涧雨,莲峰翠滴四时春。渔郎有意休相问,樵子无心可与亲。石榻盘旋忘岁月,瓶罍羞罄故人贫。

塞叶声悲秋欲霜,寒山数点下牛羊。映霞旅雁随疏雨,向碛行人带夕阳。边骑不来沙路失,国恩深后海城荒。胡儿向化新成长,犹自千回问汉王。贵主和亲杀气沉,燕山闲猎鼓鼙音。旗分雪草偷边马,箭入寒云落塞禽。陇月尽牵乡思动,战衣谁寄泪痕深。金钗谩作封侯别,劈破佳人万里心。

天然石屋两三僧,趺坐寒云几上生。想见瓦炉烟断处,一函经对万松清。

玉纤弹旧怨。还敲绣屏面。清歌目送西风雁。雁行吹字断。雁行吹字断。夜深拜月,琐窗西畔。但桂影、空阶满。翠帏自掩无人见。罗衣宽一半。罗衣宽一半。

帘漠漠,帘漠漠,天淡一帘秋。自洗玉舟斟白醴,月华微映是空舟。歌罢海西流。

夜深擘荔真愁绝,春浅傅柑更惘然。世事爱来欺两鬓,人生堪得别多年。琢冰积雪江湖阻,树羽崇牙日月悬。此理仓茫君勿问,明朝且莫刺归船。

万言万当眼睛毒,一裘一盂口体足。不共孤竹子争薇,却与柴桑翁争菊。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

肯与我酒吃否。余与之,先生一饮而尽。却令余以瓢取河水,余取得水,授与先生,先生复授余,令余饮,余饮之,乃仙酎也害风饮水知多少。因此通玄妙。白麻衲袄布青巾。好模好样,真个好精神。不须镜子前来照。事事心头了。梦中识破梦中身。便是逍遥、达彼

吴农竭力耕王田,王赋已供常饿眠。邓通董贤何为者,一生长用水衡钱。

旋捣金虀捣玉葱,半盂膏酒洗冬烘。吴中风物今犹尔,说与厨人宁舍熊。

长沙今十日,曾未及湘山。旧疾痁频作,方炉火自跧。风高知木脱,雨细念梅斑。飘泊方兹始,林园未遽还。

旧址依然在,荒墟未百年。还分一桥水,流入几家田。

若以名场内,谁无一轴诗?纵饶生白发,岂敢怨明时。知己虽然切,春官未必私。宁教读书眼,不有看花期。

恨眉醉眼。甚轻轻觑著,神魂迷乱。常记那回,小曲阑干西畔。鬓云松、罗袜刬。丁香笑吐娇无限。语软声低,道我何曾惯。云雨未谐,早被东风吹散。闷损人、天不管。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