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银白璧遣谁收,米尽家家典破裘。
应为溪桥添晓溜,岂怜野渡有横舟。
侵凌蓬鬓霜千丈,浮动梅梢月一钩。
岁晚风光天必相,未甘亭上话三休。
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初爲广德、吴兴二郡教官(本集卷三《再用韵述怀》注),歷绩溪令,知湖州、婺州(本集卷二《林子长见访……》注)。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爲太学博士,迁监察御史(本集卷六《轮对札子》题注、《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九之六),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爲国子监丞(《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二之九),宁宗庆元二年(一一九六),爲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本集卷六《被召上殿札子》题注)。三年,转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兼知平江府。四年,改知庐州(《吴郡志》卷七、卷一一)。嘉泰元年(一二○一),除中书舍人(本集卷六《已见札子》题注)。二年,迁兵部侍郎(《宋会要辑稿》兵二六之一三)。生平崇敬唐白居易,家建尊白堂,有《尊白堂集》二十二卷(本集卷首陈贵谊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六卷,其中诗四卷。明嘉靖《宁国府志》卷八有传。 虞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雪晴后书怀》是宋代诗人虞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烂银白璧遣谁收,
米尽家家典破裘。
应为溪桥添晓溜,
岂怜野渡有横舟。
侵凌蓬鬓霜千丈,
浮动梅梢月一钩。
岁晚风光天必相,
未甘亭上话三休。
诗词的中文译文:
华丽的银器和洁白的玉器谁来收藏呢?
家家户户的米都吃完了,典当衣裘也破旧了。
应该是因为溪桥上增添了一抹晨曦的波光,
才不舍得放过河边的小舟。
霜雪侵袭着花白的鬓发,像千丈高的寒霜一样,
梅花的枝梢在月光下轻轻飘摇。
岁末时节的风景与天空相得益彰,
我还没有满足,不愿在亭上谈论休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后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人首先提到了华丽的银器和洁白的玉器,暗示着富贵之物的虚幻和易逝。接着,他描述了家家户户粮食匮乏、衣裘破旧的状况,抒发了对生活困顿的感叹。
然而,诗人并不因此而消沉,他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描绘了雪晴后的美景。他说溪桥上的晨曦波光增添了一份生机,也暗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他不禁为野渡上没有船只而感到惋惜,这可能代表了他对于自由自在、畅游天地的向往。
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诗人也通过自然景物对比来表达自身的感受。他描述了岁末时节寒霜侵袭花白的鬓发,暗示着岁月的流转和时光的不可挽回。然而,他又提到了梅花在月光下轻轻飘摇的景象,凸显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岁末风光的喜爱,并抒发了对于美好时光的向往和不甘心平庸的情感。他说风光和天空必然相得益彰,暗示着岁末的景色会与天空交相辉映,更加美丽。他还表示自己还未满足,不愿在闲谈休闲的场合,而是追求更高尚、更有意义的事物。
整首诗以雪晴后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诗人的感慨,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追求美好的向往。诗人通过对世态炎凉的描绘,以及自然景物的对比,表达了对于世俗欲望的超越和对于内心自由的追求,体现了宋代士人律诗的特点和文人士人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展现了虞俦独特的诗思和对人生的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体味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花神得与换新妆,不著仙家金缕裳。也学时人尚红粉,依前风味带黄香。微醺有意随风舞,独立无言任雨荒。唤作桃红元未称,桃花那解傲秋霜。
不是山阴画,清流曲更方。欲知三面景,绝胜九回肠。
默而藏,妙而光。月之轮窄,斗之柄长。扶来草木春濡绿,夺去山川霜落黄。相契可处,自然成章。
一自夷氛起大东,仪图牖户与家同。犬羊敢蚀金瓯限,虮虱空劳田舍翁。卜式异时真许国,弦高他日岂论功。王师行报收辽海,一盏吾当酹殡宫。
柳烟浓,花露重,合是醉时候。楼倚花梢,长记小垂手。谁教钗燕轻分,镜鸾慵舞,是孤负、几番春昼。自别后。闻道花底花前,多是两眉皱。又说新来,比似旧时瘦。须知两意长存,相逢终有。莫谩被、春光僝僽。
美貌雄才已少齐,宝书仙简两看题。金刀片片裁新锦,玉步重重上旧梯。鹏到碧天排雾去,凤游琼树拣枝栖。蓬瀛宴罢试回首,一望尘中路正迷。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