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过潼关》

巨方信天开,嵽嵲土山口。
岂惟控内外,势不漏飞走。
一夫或当关,可敌万夫守。
山河此襟带,怙险圣所否。
明皇晚倦勤,意恃太平久。
绝艳荒真妃,转盼六宫丑。
禄山假天性,恩豢不知厚。
铁骑长驱来,哥舒苦徒手。
吾君畅道德,四海一父母。
人心自固结,兹关复何有。

作者介绍

强至(一○二二~一○七六),字几圣,杭州(今属浙江)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泗州司理参军,歷浦江、东阳、元城令。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韩琦判永兴军,辟爲主管机宜文字,辗转在韩幕府六年。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召判户部勾院,迁群牧判官。九年,迁祠部郎中、三司户部判官。卒,年五十五。其子浚明集其所遗诗文爲《祠部集》四十卷,曾巩爲之序,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祠部集》三十五卷,又《韩忠献遗事》一卷。《咸淳临安志》卷六六、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八《祠部公家传》有传。 强志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参校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本(简称活字本)、武英殿聚珍版同治七年刻本(简称同治本)。另辑得集外诗四首,附于卷末。

作品评述

《过潼关》是宋代作家强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巨方信天开,嵽嵲土山口。
岂惟控内外,势不漏飞走。
一夫或当关,可敌万夫守。
山河此襟带,怙险圣所否。
明皇晚倦勤,意恃太平久。
绝艳荒真妃,转盼六宫丑。
禄山假天性,恩豢不知厚。
铁骑长驱来,哥舒苦徒手。
吾君畅道德,四海一父母。
人心自固结,兹关复何有。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潼关的景色和关口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描绘巨大的山脉和土地的口岸,表达了潼关的威严和重要性。潼关不仅控制着内外的通道,而且其位置十分隐蔽,不易被敌人发现。即使只有一个人守卫关口,也足以与万人抗衡。潼关守卫的山河脉络,如此重要之地,却未必被人所知。明皇已经晚年疲倦,过度依赖太平时期的安宁。真正美丽的女子被遗忘,而丑陋的宫室却备受期待。禄山虚伪地隐藏自己的本性,对待忠诚的人并不厚道。铁骑纵横而来,只有哥舒能够徒手抵挡。君主能够畅通道义和道德,使四海之民如同父母般团结。然而,如今这个关口又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呢?

赏析:
《过潼关》通过对潼关的描写,展示了其在宋代的重要地位和守卫的艰辛。诗中用巨方信天开、嵽嵲土山口的形象描绘了潼关的威严和坚固。作者通过反复强调潼关的关键地位和不易被攻破的特点,表达了对这个关口的敬重和自豪。同时,诗中也透露出朝廷的虚弱和对太平时期的过分依赖,以及对真正美德和忠诚被忽视的忧虑。最后两句表达了君主的使命和责任,将四海之民视为自己的子民,呼吁团结和共同奋斗。整首诗词寓意深远,既有对关口的歌颂,也有对时代局势和统治者行为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 《黄陵庙》

    溪上龙蛇屋,萧条帝子祠。竹痕当日泪,山色后人疑。仙服霞留绮,新装月印眉。楚民亡水旱,箫鼓谢神禧。

  • 《因大师请赞》

    不是神,不是鬼。突出人前,是何面嘴。妙因等闲觑破,扣齿擎拳顶礼。唵苏嚧苏嚧{左口右悉}唎{左口右悉}唎。

  • 《和竖伯梅六题一孤芳二山间三雪中四水边五月》

    泼落琼华作雨蒙,迷离高树映寒空。莫寻云外瑶台侣,且对尊前鹤发翁。

  • 《春夜温故六言二十首》

    子长交游莫救,孙盛门户机危。执简而往误矣,阁笔相视得之。

  • 《万松亭有感》

    荦确山行穿翠微,石云秋露湿秋衣。朦胧小睡还成梦,讽咏新诗且疗饥。千里归来人事改,四年辛苦旧容非。只应亭下青云盖,依旧苍腰耸十围。

  • 《次韵张提刑送行六绝》

    扁舟触热下涪忠,肩耸无人肯拍洪。诗送凉风天外至,鱼龙起舞浪化中。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