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僧如竹{上竹下韦},在处即成林。
虽去常人发,不异常人心。
邈哉端上人,所得趣向深。
云泉香火里,日夕长苦吟。
为我有时名,踏雪来相寻。
相寻缘底事,论诗复鸣琴。
我是折腰吏,衣带尘土侵。
何以谢吾师,恨无虞师金。
王之道(一○九三~一一六九),字彦猷,自号相山居士,无爲(今属安徽)人。与兄之义、弟之深同河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进士第,因对策极言联金伐辽之非,抑置下列。钦宗靖康初调和州歷阳县丞,摄鸟江令,以奉亲罢。金兵南侵,率乡人退保胡避山。镇抚使赵霖命摄无爲军,朝命爲镇抚司参谋官。高宗绍兴间通判滁州,因上疏反对和议忤秦桧,责监南雄州溪堂镇盐税,会赦不果行,居相山近二十年。秦桧死后,起知信阳军,歷提举湖北常平茶盐、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孝宗干道五年卒,年七十七。有《相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作二十六卷、《宋史·艺文志》作二十五卷),己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爲三十卷,其中诗十五卷。事见本集卷三○附录宋尤袤《故太师王公神道碑》。 王之道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赠僧辨端》是宋代王之道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赠送给辨端这位僧人
南方的僧人像竹子一样(上部是竹,下部是韦)
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能成为一片竹林
虽然离开了常人的烦恼,却不失常人的心性
辨端啊,你的修行之路是遥远而深入的
在云泉香火的场所里,你日夜长时间地苦心吟诵
为了我有时的名声,你踏雪而来相见
相见的缘分从底层的琐事开始,我们讨论诗词,一起弹奏琴音
我是一位低头耕耘的官吏,衣带上沾满了尘土
我该如何来感谢我的师父呢?真希望有金子来作为礼物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王之道向僧人辨端赠送诗词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辨端的赞美,表达了对他修行之道的敬佩和赞赏。辨端作为一位南方的僧人,像竹子一样在任何地方都能成为一片林海,不受常人的烦扰,却仍然保持着常人的心性。辨端的修行之路十分深入和遥远,他在云泉香火的场所里日夜长时间地苦心吟诵。为了能与诗人相见,他不畏严寒踏雪而来。诗人和辨端相见后,他们从琐事开始,一起讨论诗词,共同欣赏琴音。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只是一位低调的官吏,身上沾满了尘土,对于辨端如此无私的教诲和帮助,他不知道如何感谢,希望能够用金子来表达感激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辨端的描写,展示了一位虔诚修行的僧人的形象。辨端虽然超脱尘世,但他并不疏离常人,仍然保持着常人的情感和人性。他在云泉香火的场所里长时间苦心修行,表现出对佛法的深入追求和执着。诗人通过对辨端的赞美,表达了对僧人修行精神的敬佩和钦佩之情。诗词中的琴音和讨论诗词的场景,展示了诗人和辨端之间的心灵契合和共同追求。诗人自谦的态度和对辨端的感激之情,彰显了师徒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辨端的尊重。整首诗词抒发了对辨端的深切赞美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佛法和修行的敬仰和向往。
夜来三渚风,晨过临淮岛。湖中海气白,城上楚云早。鳞鳞鱼浦帆,漭漭芦洲草。川路日浩荡,惄焉心如捣。且言任倚伏,何暇念枯槁。范子名屡移,蘧公志常保。古人去已久,此理今难道。
满目青山似画图,道人于此即安居。不知世上功名好,但觉门前车马疏。风月四时同笑傲,乾坤千古一蘧庐。我生亦有林泉癖,欲老衡茅愧不如。
我虽识君晚,君能知我心。我心昭亭水,见底无尺寻。照之不为隐,测之不为深。鱼虾既混混,藻荇亦侵侵。终当至沧海,浴日开黄金。君当下滩去,石浪激寒音。犹能洗君目,病瞖云销岑。
郊禖之应,笔自生商。诞膺实命,濬发其禅。天材蕃衍,行称君王。本支万世,兴天无疆。
睡起方床日未斜,旋移屐齿破晴沙。石栏独立数归鸟,高树无风落柿花。
惟子有道,天与异容。状虽云恶,德则其丰。南止江沱,学者云从。取士自兹,貌或非公。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