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遣西楼对玉函,宋谯频缀副车衔。
今年重污花前酒,犹是扬州别驾衫。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谯都对酒忆玉函山》是宋代晁补之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不让我对着玉函山的西楼,
南京的车队频频来往。
今年我再次品尝花前美酒,
仍旧穿着扬州别驾的官服。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晁补之对谯都(指南京)的思念之情。他回忆起过去在南京西楼对玉函山的美景,而现在却不能再有这样的体验。他提到了南京的车队频繁往来,可能是指他在南京的职务,因为他曾担任过扬州别驾(官职之一)。尽管如今身处别的地方,他仍然怀念着南京的美景和过去的官职。
赏析:
这首诗词以忆古为主题,通过对景物和职务的描绘,展现了晁补之对南京的思念和怀旧之情。他通过描写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的"玉函山"是南京西南部的一座山,而"谯都"指的是南京。这些地名的提及增添了诗词的地域感和历史感。
诗人通过"花前酒"的描写,抒发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扬州别驾衫"则象征着过去的官职和荣耀,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对过去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南京的景物和职务的描绘,晁补之将自己的思绪与读者分享,让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这首诗词以其朴实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展现了宋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对往事的眷恋。
从来岩壑守孤踪,岂料移归宝籞中。幸在交游一人数,愿勤培植百年功。朱门纵有三千客,青眼毋忘十八公。根本既深枝叶茂,相期直上碧霄中。
从心之岁自由身,恩许前期脱缙绅。一褐林泉侣樵牧,熙熙端是太平人。
路转几山腰,地寻双海眼。涧咽吕公泉,桥横蜀道几。主人去不归,山空春事晚。何时具蔬笋,开门延客饭。
信是长安远,休疑蜀道难。千崖悬尽斗,万石列皆攒。举足无非仄,扪心每为寒。不堪天更雨,政欲助吾官。
平生心赏有高踪,更喜夤缘造化中。语次欲传须柳子,诗宗不愧是江翁。无言可究称醇德,有眼能看拜不风。共睹谢庭兰玉秀。只今攀桂广寒宫。
晨光晓色扫檐晶。寒斋蝶梦惊。乱飘鸳瓦细无声。游扬柳丝轻。书幌冷,竹窗明。柴门只独扃。一尊浊酒为谁倾。梅花相对清。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