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君欲筑伊川意,四十年间万事非。
他日一廛从可卜,白头持此欲安归。
晁补之(一○五三~一一一○),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鉅野(今山东巨野)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进士,调澶州司户参军。召试学官,除北京国子监教授,迁太学正。哲宗元祐初,召试学士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迁知齐州。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绍圣元年(一○九四),坐党籍累贬监信州酒税。徽宗即位,召爲着作佐郎,擢吏部郎中。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崇宁间党论復起,奉祠禄居家,葺归来园,慕晋陶潜爲人。大观四年起知达州,改泗州,卒于任,年五十八。有《鸡肋集》七十卷。事见《柯山集拾遗》卷一二《晁无咎墓志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晁补之诗,以明崇祯诗瘦阁仿宋刊本(藏北京图书馆)爲底本。校以明光泽堂抄本(简称光本,藏北京图书馆)、涵芬楼藏明蓝格抄本(简称涵本,藏北京图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守蒲过洛思十岁时侍先君寓居泣涕成诗二首二》是宋代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守蒲过洛思十岁时,
侍先君寓居泣涕成。
二首二:先君欲筑伊川意,
四十年间万事非。
他日一廛从可卜,
白头持此欲安归。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晁补之对于他父亲的怀念和思念之情。诗中,晁补之回忆起自己十岁时在洛阳守蒲场的时光,当时他陪伴着他的父亲(先君)居住在这里,心中充满了悲伤的泪水。整首诗分为两首,第一首表达了先君欲筑伊川的心愿,但在四十年的时光里,种种事务都未能实现;第二首则表达了晁补之白发苍苍时,仍然怀揣着这份心愿,希望能够平安地回到故乡。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情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诗词,晁补之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呈现出一种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氛围。
诗中的“守蒲过洛”描绘了作者小时候在洛阳守蒲场的情景,这是他与父亲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展现了亲情的温暖。而“思十岁时”则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他回忆起小时候的情景,不禁泪如泉涌。
第一首中的“先君欲筑伊川意,四十年间万事非”表达了先君的心愿和未能实现的遗憾。伊川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先君有着筑造伊川的愿望,但在四十年的时光里,由于各种事务的阻隔,这个心愿一直未能实现,反而遭受了许多挫折和困扰。
第二首中的“他日一廛从可卜,白头持此欲安归”表达了晁补之自己的愿望。他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平安地回到故乡,过上安稳的生活。白发苍苍的他仍然怀揣着这份心愿,将这首诗词带在身边,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情眷恋。
整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凝练的文字,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亲情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这种情感的交织和表达使得这首诗词具有了深刻的诗意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从来岩壑守孤踪,岂料移归宝籞中。幸在交游一人数,愿勤培植百年功。朱门纵有三千客,青眼毋忘十八公。根本既深枝叶茂,相期直上碧霄中。
从心之岁自由身,恩许前期脱缙绅。一褐林泉侣樵牧,熙熙端是太平人。
路转几山腰,地寻双海眼。涧咽吕公泉,桥横蜀道几。主人去不归,山空春事晚。何时具蔬笋,开门延客饭。
信是长安远,休疑蜀道难。千崖悬尽斗,万石列皆攒。举足无非仄,扪心每为寒。不堪天更雨,政欲助吾官。
平生心赏有高踪,更喜夤缘造化中。语次欲传须柳子,诗宗不愧是江翁。无言可究称醇德,有眼能看拜不风。共睹谢庭兰玉秀。只今攀桂广寒宫。
晨光晓色扫檐晶。寒斋蝶梦惊。乱飘鸳瓦细无声。游扬柳丝轻。书幌冷,竹窗明。柴门只独扃。一尊浊酒为谁倾。梅花相对清。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