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量减怯杯深,客饷村醪且浅斟。
衰惰仅存已残锦,清贫安得未挥金。
朱弦有味馀三叹,丹扆无阶献六箴。
留取平生一筇竹,约公遍访大丛林。
刘克庄(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荫补将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十二年监南岳庙。十七年知建阳县。以咏《落梅》诗得祸,闲废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爲帅司参议官,二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侍右郎官,寻罢。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着,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迁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权工部尚书、兼侍读,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龙图阁学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编文集,林希逸作序,继有后、续、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编爲《大全集》二百卷。事见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洪天锡《后村先生墓志铭》。 刘克庄诗,一至十六卷以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爲底本,校以《四部丛刊》影印清赐砚斋《后村先生大全集》(简称砚本)、杨氏海源阁旧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简称后印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赐砚斋本爲底本,校以清冯氏{艹/广/卢}经阁旧藏抄本(简称冯本)、清卢氏抱经楼旧藏抄本(简称卢本)、翁同书校清秦氏石研斋抄本(简称秦本,凡採用翁氏朱笔校字,简称翁校)、清张氏爱日精庐抄本(简称张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这首诗词是刘克庄的《生日和竹溪二首》,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暮年渐衰怯杯中深,
客饷村醪且浅斟。
衰惰仅存已残锦,
清贫安得未挥金。
朱弦有味馀三叹,
丹扆无阶献六箴。
留取平生一筇竹,
约公遍访大丛林。
诗意:
这首诗以作者刘克庄的生日为背景,表达了他暮年的感慨和思考。诗人感到自己年岁渐长,对酒的欢愉也减少,他只能喝村里的廉价酒。他的身体已经衰老,只剩下一些残缺的锦绣,没有金钱来享受富贵生活。
诗人在琴弦上弹奏出深情的音乐,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他用红色的扇子,象征着献上他的六个箴言,但这些箴言却无法传达给高官显贵,因为他身份卑微。最后,他希望能留住一把竹制的乐器,象征着他一生的兴趣与才华,并向友人发出邀约,一起去探访茂密的竹林。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晚年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衰老的身体和贫穷的境遇,表达了对富贵和享乐的无奈和无力。他的内心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对名利权势的无所畏惧,以及对清贫生活的安逸和满足。
诗中的"衰惰仅存已残锦"这句话,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残缺的人生境遇,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最后两句"留取平生一筇竹,约公遍访大丛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追求的才华和兴趣的珍视,他希望能保留一把竹制乐器,象征着他的才华和追求,同时向友人发出邀请,一起去探访茂密的竹林,展望未来。
整首诗以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描绘作者的衰老、贫穷和对一生追求的坚守,表达了对人生价值和对自然的热爱的思考与感慨。
仙女下,董双成,汉殿夜凉吹玉笙。曲终却从仙官去,万户千门惟月明。河汉女,玉炼颜,云輧往往在人间。九霄有路去无迹,袅袅香风生佩环。
醉帽吟鞭花不住,却招花共商量。人生何必醉为乡。从教斟酒浅,休更和诗忙。一斗百遍风月地,饶他老子当行。从今三万六千场。青青头上发。还作柳丝长。
积雨已逾月,久妨于此行。云山劳梦想,风日幸晴明。常爱往来处,尽皆苔藓生。一壕新草木,强半不知名。
厌看家园桃李春,蹈青行遍四山村。芳菲看尽还归看,看得园花特地新。
平芜霜露合,孤雁向南征。影落黄龙渚,声凄魏豹城。残云疑路断,新月似弦惊。十载关山北,曾伤故国情。
笠泽高风寒凛凛,苕溪凝雪白皑皑。扁舟我独乘归兴,自是不因安道来。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