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灯一点映笼纱,好读楞严莫念家。
能了诸缘如梦事,世间唯有妙莲花。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歷签书淮南判官、知鄞县、通判舒州,召爲群牧判官。出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嘉祐三年(一○五八),入爲度支判官,献万言书极陈当世之务。六年,知制诰。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出知江宁府。寻召爲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除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因新法迭遭攻击,辞相位,以观文殿学士知江宁府。八年,復相。九年,再辞,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十年,免府任,爲集禧观使,居江宁钟山。元丰元年(一○七八),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哲宗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绍圣中謚文。着有《临川集》一百卷、《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新经周礼义》二十二卷(残)。另有《王氏日录》八十卷、《字说》二十卷、《老子注》二卷、《洪范传》一卷、《论语解》十卷,与子雱合着《新经诗义》三十卷,均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四《王荆公安石传》。《宋史》卷三二七有传。 王安石诗,有全集本和诗集李壁注本两个系统。今以明嘉靖三十九年吉阳何氏抚州覆宋绍兴中桐庐詹大和刊《临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影印,其中诗三十七卷,第三十八卷有六首四言诗)爲底本。校以南宋龙舒刊《王文公文集》本(简称龙舒本),张元济影印季振宜旧本《王荆文公诗李雁湖笺注》本(张氏以爲系元大德本,据今人考证,实明初刻本,简称张本),清缪氏小岯山房刊本(简称缪本),日本蓬左文库所藏朝鲜活字本(简称蓬左本)。校本多出底本的诗,以及从他书辑得的集外诗,分别编爲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卷,各本多有与他人诗集互见或误收的诗,前人已多有指明。爲谨慎计,凡本集各本已收的诗,仍全部收入,在诗题下加注或加按说明;《瀛奎律髓》误收的他人诗,入存目。
诗词:《再次前韵》
秋灯一点映笼纱,
好读楞严莫念家。
能了诸缘如梦事,
世间唯有妙莲花。
中文译文:
秋天的灯光点亮了薄纱,
读《楞严经》,不要思念家。
能够洞悉一切缘起如梦幻,
世间唯有妙莲花。
诗意:
这首诗词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悟。
首句描述了秋天的景象,一盏灯光映照在薄纱上,给人以柔和明亮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读《楞严经》,并告诫读者不要思念家乡,暗示了修行者要超越尘世的纷扰,专注于修行。
第三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领悟,将世间的一切缘起都看作是虚幻的梦境,显示了对佛家观念的理解和接纳。
最后一句以妙莲花为象征,强调了在世间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只有佛法中的妙莲花能够带来真正的解脱和安宁。
赏析:
《再次前韵》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思想,表达了王安石对修行和人生的思考。诗中融入了佛教的思想,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和读书修行的场景,将人生的虚幻和苦难与佛法的智慧相对照。
诗人通过秋灯映照薄纱的描绘,创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使读者沉浸在内心的宁静之中。通过读《楞严经》,诗人告诫人们要超脱尘世的牵绊,专注于修行,从而寻求内心的安宁与解脱。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以妙莲花为象征,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和追求。妙莲花是佛教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智慧和解脱。诗人通过唯有妙莲花这一表述,强调了在纷繁的世间中,只有佛法的智慧和教诲能够带来真正的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表达了王安石对佛教修行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修行场景和佛法象征等手法,将宇宙万物的虚幻和人生的苦难与佛法的智慧相对照,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价值和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花神得与换新妆,不著仙家金缕裳。也学时人尚红粉,依前风味带黄香。微醺有意随风舞,独立无言任雨荒。唤作桃红元未称,桃花那解傲秋霜。
不是山阴画,清流曲更方。欲知三面景,绝胜九回肠。
默而藏,妙而光。月之轮窄,斗之柄长。扶来草木春濡绿,夺去山川霜落黄。相契可处,自然成章。
一自夷氛起大东,仪图牖户与家同。犬羊敢蚀金瓯限,虮虱空劳田舍翁。卜式异时真许国,弦高他日岂论功。王师行报收辽海,一盏吾当酹殡宫。
柳烟浓,花露重,合是醉时候。楼倚花梢,长记小垂手。谁教钗燕轻分,镜鸾慵舞,是孤负、几番春昼。自别后。闻道花底花前,多是两眉皱。又说新来,比似旧时瘦。须知两意长存,相逢终有。莫谩被、春光僝僽。
美貌雄才已少齐,宝书仙简两看题。金刀片片裁新锦,玉步重重上旧梯。鹏到碧天排雾去,凤游琼树拣枝栖。蓬瀛宴罢试回首,一望尘中路正迷。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