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太常引(趋省闻桂偶成)》

梦回金井卸梧桐。
嘶马带疏钟。
草面露痕浓。
渐薄袖、清寒暗通。
天低绛阙,云浮碧海,残月尚朦胧。
吹面桂花风。
峭不似、红尘道中。

作者介绍

卢祖皋(约1174—1224),字申之,一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初任淮南西路池州教授。今诗集不传,遗著有《蒲江词稿》一卷,刊入“彊村丛书”,凡96阕。诗作大多遗失,唯《宋诗记事》、《东瓯诗集》尚存近体诗8首。

卢祖皋的生平

  卢祖皋于庆元五年(1199年),考取进士,从此便进入仕途。

  嘉泰二年(1202),调任两浙西路吴江(今苏州市)主簿,重到吴中。嘉定十一年(1218),因文才卓著,内召临安,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十三年除秘书省正字,十三年三月,任校书郎。十二月,为秘书郎。十四年正月,升著作佐郎。十月,为著作郎兼权司封郎官。十五年正月,直学士院暂代学士职务,起草制诏及其他文稿。九月,迁将作少监,未久逝世,享年51岁,墓葬在杭州西湖名胜“九里云松”(洪春桥以西至灵隐天竺一带)。卢祖皋为楼钥之甥,学有渊源,与永嘉四灵以诗相倡和。卢氏为八百年来温州词宗,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八评云:“申之乐章甚工,字字可入律吕,浙人皆唱之。有《蒲江词稿》行世”。又《中兴词话》谓其《虞美人。钓雪亭》词“无一字不佳,每一咏之,所谓如行山阴道中,山水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竹屋、蒲江并存盛名。蒲江窘促,等诸自郐;竹屋硁硁,亦凡响耳。”

作品评述

《太常引(趋省闻桂偶成)》是宋代卢祖皋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梦回金井卸梧桐。
嘶马带疏钟。
草面露痕浓。
渐薄袖、清寒暗通。
天低绛阙,云浮碧海,残月尚朦胧。
吹面桂花风。
峭不似、红尘道中。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寒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红尘世界的追求与超越。

赏析:
诗的开头"梦回金井卸梧桐"是一个引子,意味着诗人陷入了一种梦幻的状态。"金井"指的是传说中的仙境,"卸梧桐"表示摆脱尘世之累。接着,诗人描述了一幅冷寂的景象,"嘶马带疏钟"描绘了辽阔的原野上孤寂的马嘶声和钟声。"草面露痕浓"表现了清晨的露水和草地上的痕迹,凸显了清寒的氛围。"渐薄袖、清寒暗通"表达了诗人孤独清寒的心境,与这个冷寂的景象相呼应。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天空和大自然的景色。"天低绛阙,云浮碧海,残月尚朦胧"描绘了天空低垂,云雾缭绕,残月隐约可见,给人一种幽远而神秘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吹来了桂花的香风。"吹面桂花风"表现了桂花香气的清新和沁人心脾的感觉。

最后两句"峭不似、红尘道中"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红尘的追求。"峭不似"表示对现实世界的冷峭不满,"红尘道中"则指的是人世间的繁华喧嚣。整首诗通过对冷寂景象的描绘和对红尘世界的反思,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超脱的渴望。

这首诗词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寒冷而孤寂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和对超越的追求,体现了宋代文人的超脱情怀和对红尘世界的批判意识。

  • 《剡溪月下泛舟》

    岁残清夜一溪澄,更爱千峰霁月升。天地高低银色界,山川表裹玉壶冰。裘单拥火宜无倦,石响舟行恐不胜。休数兴来并兴尽,兹游今古亦何曾。

  • 《寄{左亻中幺右刃}堂仁和尚》

    一击当机,千圣莫窥。佩无文印,著粪扫衣。踞魔王殿,开邪见扉。说禅说道,恶口臊齿。论心论性,撒屎撒尿。牵犁上树,拗折称锤。抗戾佛祖,倒行逆施。不是{拗扌换亻}堂,更是阿谁。曲罢酒阑人不会,断肠依旧画娥眉。

  • 《短歌行》

    上樽不解散牢愁,灵药安能扶死病?千钧强弩无自射虚空,六出奇计终难逃定命。人生斯世无别巧,要在遇物心不竞。忧忘寝食怒裂眦,孰若凭高寄孤咏。炎天一葛冬一裘,藜羹饭糗勿豫谋。耳边闲事有何极,正可付之风马牛。

  • 《奉和圣製上巳日》

    青阳三巳日,佳气九城中。洛饮传周俗,溱诗载郑风。停轮浮桂醑,解袂泛兰丛。选胜开慈宴,多欢组绶同。

  • 《鸳鸯湖棹歌 之五十九》

    鱼梁沙浅鹭争淘,处处村田响桔槔。一夜城西苕水下,酒船直并小楼高。

  • 《北风行》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