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
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少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常于太学赋诗,一坐嗟伏,与张九龄、王维为忘形交。维私邀入内署,适明皇至,浩然匿牀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诏浩然出,诵所为诗。至“不才明主弃”,帝曰:“卿不求仕,朕未[尝]常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採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与故人剧饮懽甚,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亦不悔也。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开元末,疽发背卒。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削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清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当明皇时,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论者推李杜为尤,介其间能不媿者,浩然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襄阳人。开元二十八年卒,年五十二。(复出一首)
《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花伴成龙竹,
池分跃马溪。
田园人不见,
疑向洞中栖。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檀溪寻找故人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的人的情景。诗中提到了檀溪旁的花朵、成群的龙竹,以及溪水分开时形成的马跃岭。然而,檀溪附近的田园景色却找不到任何人的踪迹,诗人忍不住猜想他们可能已经隐居在山洞中。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檀溪的环境来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借助自然景观的描绘,将自己与故人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环境等密切联系在一起。诗人用简短的四句诗,扣住了寻觅故人的关键,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怀念。诗中的花朵、竹子、溪水等自然元素,暗示着美丽和生机,与诗人对故人的思念融为一体。
此外,诗中提到的洞中栖的意象,可以理解为诗人怀念故人的程度已经超越了寻常的友情,变得更加深厚和宛如栖息在心灵深处。这种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使得诗意更加丰富而深远。
总之,《檀溪寻故人(一题作檀溪寻古)》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怀念。这首诗的意境既丰富又深沉,给人以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身到瀛洲须命好,官称庚氏莫言卑。
稻田高下欲分畦,积潦瀰茫隔寸堤。天意未收连夜雨,农功良苦半身泥。一丸莫救风涛决,千顷空怜稼穑低。朝满夕除应可信,望晴心绪忆昌黎。
喜得家书睡不成,拥衾欹枕数寒更,冲风勿板俄惊晓,映日纱窗又报晴。蹀躞过桥朝马响,咄嗟争道担夫声。利名失脚时回首,虽未能忘也较轻。
闻爇炉香要决疑,不疑何用卜著龟。圣人自有韦编在,进退存亡岂不知。
全家居小艇,面色总成黧。何可偏多子,平生仅一妻。螺羹兼蚬肉,稗粥和秔粞。细省庄周语,逍遥理未齐。
过了秦灰汉又唐,衣冠谁不是牙郎。河东柳氏何师法,奴婢犹知蹈大方。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