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
惟有楼中好山色,稻畦残水入秋池。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学观点上主张明道致用。他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以“道”为内容,为本质,以“文”为形式,为工具。特别重视道统的修养,他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在对待“道”与“文”的关系上,主张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认为“文”固然要服从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世”。所谓“事信言文”,就是内容要真实,语言要有文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诗词:《寄裴校书》
朝代:唐代
作者:羊士谔
登高何处见琼枝,
白露黄花自绕篱。
惟有楼中好山色,
稻畦残水入秋池。
中文译文:
登高的时候,哪里可以看到像珍贵的琼枝一样的花朵,
白露洒落在黄花上,它们自然地绕着篱笆。
只有楼中才有美丽的山色,
稻田中的残留水进入秋天的池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感悟。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自然景色与季节变化相结合,展现了唐代登高赏景的情景。
首先,诗人问道:“登高何处见琼枝”,琼枝指的是珍贵的花朵,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渴望和追求。通过登高,诗人希望能够找到那些美丽的花朵,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神奇。
接着,诗人描述了“白露黄花自绕篱”的景象。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黄花是秋季常见的花朵,它们在篱笆上交相辉映,展示出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
然后,诗人指出“惟有楼中好山色”,表达了他在楼上欣赏山色的感受。楼高处能够俯瞰远山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广阔。
最后,诗人描述了“稻畦残水入秋池”的景象。这里描绘了稻田中残留的水流入秋季的池塘,展现了秋天的景象和季节的更替。这种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和季节变迁的喜悦和感慨。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时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凝练的意境,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花神得与换新妆,不著仙家金缕裳。也学时人尚红粉,依前风味带黄香。微醺有意随风舞,独立无言任雨荒。唤作桃红元未称,桃花那解傲秋霜。
不是山阴画,清流曲更方。欲知三面景,绝胜九回肠。
默而藏,妙而光。月之轮窄,斗之柄长。扶来草木春濡绿,夺去山川霜落黄。相契可处,自然成章。
一自夷氛起大东,仪图牖户与家同。犬羊敢蚀金瓯限,虮虱空劳田舍翁。卜式异时真许国,弦高他日岂论功。王师行报收辽海,一盏吾当酹殡宫。
柳烟浓,花露重,合是醉时候。楼倚花梢,长记小垂手。谁教钗燕轻分,镜鸾慵舞,是孤负、几番春昼。自别后。闻道花底花前,多是两眉皱。又说新来,比似旧时瘦。须知两意长存,相逢终有。莫谩被、春光僝僽。
美貌雄才已少齐,宝书仙简两看题。金刀片片裁新锦,玉步重重上旧梯。鹏到碧天排雾去,凤游琼树拣枝栖。蓬瀛宴罢试回首,一望尘中路正迷。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