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评述
《和陶乞食》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庄周昔贷粟,犹欲舂脱之。
鲁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辞。
渊明端乞食,亦不避嗟来。
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
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
幸有余薪米,养此老不才。
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
诗意:
这首诗词以陶潜(陶渊明)乞食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乞食生活的思考和对士人境遇的感慨。诗中引用了庄子、鲁公和陶渊明的事例,通过对比彰显了士人坚守节操和追求理想的态度。
赏析:
首先,诗的开篇提到了庄子曾经向人借粟,想要舂净并还回去,表达了庄子追求自足和返璞归真的思想。接着提到鲁公也向人乞米,却毫不嫌弃地亲自炊煮,显示了鲁公不以贫贱而自卑的品格。再提到陶渊明也乞食,同样毫不回避地接受来自他人的施舍,表达了他在困境中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这三个事例共同呈现了三位士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人情世故的超然态度。
之后的几句“呜呼天下士,死生寄一杯。斗水何所直,远汲苦姜诗。”表达了苏轼对士人的死生无惧和对境遇的洒脱态度。这里的“呜呼”是表示叹息和感慨的词语,苏轼通过“呜呼”表达了对天下士人命运的同情和思考。他认为士人可以把生死看得很淡,可以将自己的命运和人生寄托于一杯酒中,表现出超然和豁达的心态。
最后两句“幸有余薪米,养此老不才。至味久不坏,可为子孙贻。”表达了苏轼的感恩之情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他庆幸自己还有一些薪米可以供养自己这个无能的老人,认为这种至善至美的境界会经久不衰,并可以传承给子孙后代。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引用庄子、鲁公和陶渊明的故事,表达了苏轼对士人追求理想和坚守信念的赞赏,以及对士人境遇的思考和对士人精神的歌颂。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苏轼对于乞食生活的反思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