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身颂

参禅学道莫茫茫,问透法身北斗藏。
余今老倒尪羸甚,见人无力得商量。
唯有钁头知我意,栽松时复上金刚。

作品评述

《法身颂》是一首由宋代禅宗僧人释晓聪创作的诗词。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参禅学道莫茫茫,
问透法身北斗藏。
余今老倒尪羸甚,
见人无力得商量。
唯有钁头知我意,
栽松时复上金刚。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禅宗修行的主题,强调了参禅学道的重要性以及追求法身的真相。诗中作者已经年老力衰,没有能力与他人交流,但他仍然保留着寻求真理的愿望。唯有与禅宗相关的“钁头”(指磨石头以磨禅定用具的僧人)了解他的心意,从中可以看出他在修行中的坚定与执着。钁头栽松时也常常上金刚山,这暗示着修行者要持续精进,不断攀登向上追求更高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禅宗修行者的内心境界。诗中透露出作者的孤独以及身心已经衰弱的状态,但他依然对修道与追求法身具有强烈的渴望。作为一位修行者,他意识到真正的智慧无法被言语描述,只有通过参禅与钁头的对话才能真正理解和传达内心意义。诗中的“法身”指的是人的本性或本体,追求法身就是追求真实自我的觉悟与解脱。通过栽松、上金刚山的比喻,作者表达了在修行中要不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念。

《法身颂》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在追求法身真相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困境与心路历程,同时也表达了坚持修行、精进不懈的信念。诗中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以及直抒胸臆的情感,使其成为禅宗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诗词推荐

簸船綪缆北风嗔,霜落千林憔悴人。欲问江南近消息,喜君贻我一枝春。

云盖秋松幽洞近,水穿危石乱山深。门前自有千竿竹,免向人家看竹林。虽有柴门长不关,片云高木共身闲。犹嫌住久人知处,见欲移居更上山。

何郎载酒别贤侯,更吐歌珠宴庾楼。莫道江南不同醉,即陪舟楫上京游。

初持小惠钓声华,禄厚官高誉转加。过客厨丰路碑炫,中朝赂重里言夸。黄金何但买身贵,多粟尤堪作传佳。百世倘无公论在,邪人浑指正人邪。

武公后裔有仍孙,德望才名世所尊。拟向山中专注易,忽传地下趣修文。月楼不复赓诗句,春阁犹思共酒樽。痛恨死生千古隔,西风吹泪湿秋云。

故人一别恰三年,谁与论诗更说禅。忽报一麾官岭外,寄来七字雪梅前。人惟南内班行旧,语带西湖山水鲜。安得对床吟至晓,旋烹山茗试溪泉。

将老蒙误恩,受吊不受贺。欲起尚迟回,积闲习成惰。向来二三子,相与守寒饿。一日不可无,三岁安得过。是时秋益高,夜永月初破。漏鼓已再更,坐者余几个。酒薄多可强,谈胜坚莫破。檐昏读字细,林缺瞻星大。吴吟未至慢,楚语不假些。怀远已屡叹,论昔先急唾。身世喜相违,真成

风下平池水晕开,池边露坐水风来。草香冉冉生吟席,云影飞飞度酒杯。荷叶偶成双翠盖,荔枝才似小青梅。人间物静两相得,月色苍凉始肯回。

客梦时时绕故山,梦余砉见玉孱颜。徐公本自无通介,自是时人醉眼斑。

杨君江左士,文律何飘飘。人言未冠时,作赋凌洞箫。甲科中南国,通籍趋东朝。轗轲位不进,陶潜还折腰。宰邑向蜀道,萑蒲忽兴妖。官小力不支,奔窜避枪刀。朝廷责守土,黜入县佐僚。昨朝写孙愤,遗我有客谣。伊予亦左迁,讽之心无憀。人生一世间,否泰安可逃。姑问道何如,未必

少陵久矣跨鲸游,近说西江沸不休。双井发源注南海,百川分洪失东流。君怀正印高悬眼,我抉玄关笑点头。半世工夫缘底事,旁人却作寺闲求。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绝顶深栖万虑平,路盘危石雨苔青。江涵迥汉供闲望,雪映幽窗卷旧经。磬击晓霜禅乍起,枕摇秋浪梦初醒。为邻自有忘机者,月下时时扣竹扃。

溶溶瘴雾暗朝暾,咫尺山关号鬼门。疾病年年不相贷,朱颜凋尽赤心存。

客归青海头,报道单于死。晓起望征人,新妆从此理。

仙翁服食久遗年,且作童儿戏眼前。井上辘轳休轧轧,檐间风露自溅溅。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云覆莓苔封,苍然无处觅。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石。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独有秋涧声,潺湲空旦夕。

圣主方怀南顾忧,且烦持节按闽州。政成早作朝天计,两地端须第一流。

名僧高隐尽修行,人说吾师最出群。新向天台承帝泽,便朝梁院谢明君。几程烟水趋丹阙,一院杉松锁白云。却泛轻杯旧山去,石桥秋月会声闻。

滕阁秋屏已快哉,更登列岫少徘徊。溶溶一水檐前去,隐隐千帆坐上来。每恨长年成契阔,颇欣今日得追陪。能并四乐由来少,且对江山举一杯。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