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寿云山章尚书)

阴阳内感相交结。
有铅汞、分八卦罗列。
金鼎炼黄芽,正一阳时节。
子后午前方进火,向玉炉、烹成白雪。
通彻。
这玄关、深奥难轻泄。
因师指诀幽微,把金丹大药,将来分说。
捉住虎龙精,自然日月。
造化天机人怎晓,换俗骨、永无魔折。
超越。
望仙都稽首,朝元金阙。

作品评述

《珍珠帘》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葛辰庚。这首诗以道家炼丹术为主题,诗中描绘了炼丹的过程和成果,表达了对长生不老之道的向往。

诗中提到“阴阳内感相交结”,表明丹药的制备需要阴阳相互作用。接着叙述了炼丹所用材料的铅汞和八卦的分列,展示了炼丹术的科学性。描述了炼丹鼎中炼制黄芽的过程,以及正一阳时节的重要性。下一部分讲述了火候的掌握,以及如何将黄芽烹成白雪,非常通彻。然后提到炼丹之道的深奥难以轻泄,需要老师的指点才能领悟其中的微妙之处。

诗中接下来描绘了成功的炼丹过程,捉住了虎龙精,自然能够掌握日月之力。然后诗人表示,造化天机的人如何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换俗的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最后,诗人向仙都和金阙表达敬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阴阳内感相交结,
铅汞、八卦分列。
金鼎炼制黄芽,
在正一阳的时节。
子后午前送进火,
放入玉炉,炼成白雪。
深奥的玄关不轻泄,
师傅指点,领悟其中的微妙。
抓住虎龙精,
自然能掌握日月之力。
造化天机的人如何能够晓得,
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
向仙都和金阙望首,
朝拜朝元的金殿。

《珍珠帘》这首诗词以炼丹为主题,生动描绘了炼丹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描述炼丹所需材料、火候和技巧,展示了炼丹术的科学性和深奥性。诗中表达了对长生不老之道的追求,并强调了炼丹需要师傅的指点和个人的努力。同时,诗中还融入了道家哲理,突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渺小理解。最后,诗人向仙都和金阙表示敬意,追寻更高的境界。整首诗词意境高远,给人以神秘、庄严和追求超越的感觉。

诗词推荐

安康地里接商於,帝命专城总赋舆。夕拜忽辞青琐闼,晨装独捧紫泥书。深山古驿分驺骑,芳草闲云逐隼旟。绮皓清风千古在,因君一为谢岩居。

满江红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一餐咽琼液,五内发金沙。举手何所待,青龙白虎车。

满江红

一出屡更郡,人皆望酒壶。俗情难可学,奏记向来无。贫贱常甘分,崇高不解谀。虽然门馆隔,泣与众人俱。

满江红

古道行人来去,香红满树,风雨残花。望断青山,高处都被云遮。客重来、风流觞咏,春已去、光景桑麻。苦无多,一条垂柳,两个啼鸦。人家。疏疏翠竹,阴阴绿树,浅浅寒沙。醉兀篮舆,夜来豪饮太狂些。到如今、都齐醒却,只依旧、无奈愁何。试听呵。寒食近也,且住为佳。

满江红

暮天凉雨急霏霏,十二巫峰高复低。醉魂不爱风飘断,只恐行云自湿衣。

满江红

农事初兴未苦忙,且支漏屋补颓墙。山歌高下皆成调,野水纵横自入塘。

满江红

宛溪垂柳最长枝,曾被春风尽日吹。不堪攀折犹堪看,陌上少年来自迟。

满江红

江海三吴会,萍途一昔栖。路迎来阜北,船趁长潮西。鱼鸟随情适,鹏蜩付物齐。羊裘人底处,烟雨故踪迷。

满江红

几年静镇绝喧嚣,百吏承风服教条。惠养疲羸深保障,搜延英俊盛旌招。忧先储粟千仓满,威讋边烽万里消。已揭成规在藩屏,政须人望神班朝。

满江红

鼙鼓嘈嘈夜撼山,霓裳歌舞出人间。云围环佩沈斜谷,风敛旌旗入剑关。蹶铄野翁掀雉尾,跳□山鬼觌龙颜。书生豪放成何事?徒步归来供奉班。

满江红

风摇顶笠晓山隈,觅法心如未熟梅。去路两肩担不起,会看撒手得空回。

满江红

铁铸小香炉,壁环平口铺。麝焚葵叶大,兽啮竹根趺。净几群书外,闲堂一物无。中间任灰烬,终与蕙兰俱。

满江红

黄尘赤日欲忘生,一夜新凉满锦城。雨急骤增车辙水,泥深渐壮马蹄声。蚊蝇敛迹知无地,灯火於人顿有情。市远鸡豚不须问,小畦稀甲已堪烹。

满江红

秋生列岫云尤薄,泉漱悬崖路更悭。

满江红

草色浮云漠漠,树阴落日潭潭。三十六陂流水,白头想见江南。

满江红

鹞子一飞超涨海,蜂儿终日透晴窗。心空莫著书千卷,客到长留酒半缸。性命早知元有分,文章谁信旧无双。何年结束寻归路,还看蟆颐下饮江。

满江红

群葩各分荣,此独贯时序。聊披浅深艳,不易冬春虑。

满江红

凤驾临香地,龙舆上翠微。星宫含雨气,月殿抱春辉。碧涧长虹下,雕梁早燕归。云疑浮宝盖,石似拂天衣。露草侵阶长,风花绕席飞。日斜宸赏洽,清吹入重闱。

满江红

明月二千里,清风一万竿。相思写不得,写出梦来看。

满江红

田可耕兮圃可蔬,几年梦不到亨衢。山林受用琴书鹤,天地交游风月吾。事变无涯人老矣,死生有命汝知乎。客来时复一杯酒,尽作鲈乡醉隐图。

满江红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