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翠阜红匪夹岸迎,阻风滋味暂时生。
水窗官烛泪纵横。
禅悦新耽如有会,酒悲突起总无名。
长川孤月向谁明。

作品评述

《浣溪沙·翠阜红匪夹》是清代朱孝臧的一首诗词。这首诗以独特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

译文:
翠阜和红色的花瓣相夹迎接岸边,
阻挡住风,滋味暂时生发。
水窗下官烛的泪水纵横交织。
禅修的快乐新的沉迷仿佛有会面,
饮酒的悲伤突然升起,却没有名字。
长江的孤月向着谁闪烁明亮。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和感情的交织展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翠阜和红色的花瓣相互交织,形成了美丽的景象,同时也抵挡住了风,给人以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感觉。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人世间短暂的美好的感慨,同时也意味着美好的事物是会逝去的。

接着,诗中提到了水窗下的官烛泪水纵横。水窗可以理解为窗户上的水滴,而官烛则是指烛台上的蜡烛。这里的泪水纵横可以理解为官烛的蜡烛油滴落下的情景。这种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和忧愁,可能是对于人生的苦难和无奈的反思。

然后,诗中展示了禅修的快乐和饮酒的悲伤。禅修给作者带来了新的沉迷和快乐,仿佛有会面的感觉。这可能是指作者在冥想和修行中获得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宁静和喜悦。而饮酒的悲伤却突然升起,却又没有具体的名字。这可能是对于人生中痛苦和悲伤的体悟,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最后,诗中出现了长江孤月的意象。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而孤月则是指独自悬挂在空中的月亮。这里的长江孤月可以理解为一个寂寞和孤寂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考。月亮的明亮闪烁给人一种温暖和希望,同时又引发了对于孤独的思考和思绪的延伸。

总的来说,朱孝臧的《浣溪沙·翠阜红匪夹》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思考。诗中交织了美好与短暂、快乐与悲伤、沉思与孤独等多重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复杂与丰富。

作者介绍

朱孝臧(1857~1931)晚清四大词家之一。一名祖谋,字古微、藿生,号沤尹、彊村,浙江归安(今吴兴县)人。光绪八年举人,次年进士,历官编修、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光绪三十年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龃龉,引疾辞官。民国二十年卒于上海。朱孝臧始以能诗名,为京官时,与王鹏运交,弃诗而专攻词。词作“融诸家之长,声情益臻朴茂,清刚隽上,并世词家推领袖焉。诗能入品。”著有词集《彊村语业》二卷,身后其门人龙榆生为补刻一卷,收入《彊村遗书》。

朱孝臧的主要著作

  朱孝臧尤精校勘,循王鹏运所辟途径,而加以扩展,所刻《彊村丛书》,搜集唐、宋、金、元词家专集163家,遍求南北藏书家善本加以勘校,为迄今所见比较完善的词苑的大型总集之一。又辑《湖州词徵》30卷,《国朝湖州词录》6卷。其他已刻、未刻丛稿,由其门人龙榆生于1933年汇编为《彊村遗书》出版。其中包括足本《云谣集杂曲子》1卷,《词莂》1卷,《沧海遗音集》13卷等多种。朱孝臧选《宋词三百首》突出选格律派的作品,以吴文英名列第一,计二十四首;周邦彦次之,凡二十三首;姜夔再次,录十七首。而欧阳修仅有九首,柳永十三首,秦观仅有七首,苏轼仅十首,辛弃疾仅有十二首。朱氏承常州词派遗绪,由此可以概见。

朱孝臧的文学创作

  朱孝臧早岁工诗,风格近孟郊、黄庭坚,陈衍称其为“诗中之梦窗(吴文英)”,可以乐“枵然其腹者”(《石遗室诗话》)。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鹏运在京师立词社,邀其入社, 方专力于词。所受鹏运影响指教甚多。他将自己生平所学抱负,尽纳词中,颇有关系时事之作。如《鹧鸪天·九日丰宜门外过裴村别业》、《声声慢·辛丑十一月十九日,味耼赋落叶词见示感和》、《烛影摇红·晚春过黄公度人境庐话旧》、《摸鱼子·梅州送春》、《夜飞鹊·香港秋眺》等表现对维新派的同情,感慨光绪帝珍妃的遭遇,抒发壮怀零落、国土沦丧之感,悲惋沉郁。

  晚年虽词境更趋高简浑成,内容除偶及军阀混战情事外,多为遗老孤独索寞情怀或流连海上歌场之作。他的词取径吴文英,上窥周邦彦,旁及宋词各大家,打破浙派、常州派的偏见,“勘探孤造”(陈三立《清故光禄大夫礼部右侍郎朱公墓志铭》),自成一家。又精通格律,讲究审音,有“律博士”之称。所以被时人尊为“宗匠”,乃至被视为唐宋到近代数百年来万千词家的“殿军”。王国维称其为“学人之词”的“极则”(《人间词话》)。著有词集《彊村语业》3卷,诗集《彊村弃稿》1卷。

朱孝臧的年表

  咸丰七年丁巳(1857) 七月二十一日。
  生于湖州埭溪上彊村。夏孙桐《朱孝藏墓志》。
  咸丰十年庚申(1860),四岁。
  随家人从故乡湖州埭溪来到萧县。《归安县志》称,大约在咸丰庚申(1860)二月,太平军围湖,其乡埭溪“遭兵火尤甚,居民什不存一,村墟寥落”。这里所谓的“庚申二月,粤匪窜湖郡”的史事,指的是太平军在1860年二月为了解除天京之围而对浙江的一次用兵。是年正月末,李秀成率部将陈坤书、谭绍光等从安徽芜湖出发,至南陵合左军主将李世贤所部,取道皖南,攻入浙境。二月十二日,攻占长兴之后,由李世贤率部围攻湖州,用以牵制清军,这是太平军首次围攻湖州。至三月下旬,太平军即解围而去。而大约就在这个“吴越方被寇乱”的时候,朱氏举家开始从其父客幕于萧县。
  同治三年甲子(1864),八岁。
  朱氏改名祖谋。
  光绪元年乙亥(1875),二十岁。
  随父候补知州来到河南。《朱公行状》:“光绪初,(朱孝臧又)随官大梁”。之后几年,他除了参加取得乡试资格的各类考试之外,基本上是随侍其父幕游仕宦生活的。
  光绪八年壬午(1882),二十七岁。
  中举,翌年进士。据《朱公行状》云:“壬午,癸未联捷,成二甲一名进士。”接下来十三年的时间里,历任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纂总校、戊子科江西副考官、戊戌科会试同考官等职。
  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四十岁。
  重新回到京师在会典馆任职。当时任御史的王鹏运倡举词社,郑文焯《比竹馀音·木兰花慢》序云:“半塘前辈咫村词社,咏京师胜迹。”早年彊村就与王鹏运交好,正如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论述彊村云:“少时随宦河南,遇王鹏运,交相得也。”因此,半塘举词社,彊村也应邀加入。自此彊村开始专工于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的词学渊源,正是半塘老人引导的结果。时值国事日非,外患日亟,身经亡国之痛的他在许多词作中寄托了国家之慨。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四十一岁。
  于苇湾作词感发国事。时距甲午战败三年,沙俄与德国假借调停之名,垂涎我国的旅顺、大连、胶州湾。有词《长亭怨慢·苇湾重到,红香顿稀;和半塘老人》“尽消尽涉江情绪。风露年年,国西门路。绀海凉云,昨宵飞浣石亭暑。乳蝉高柳,凄咽断、宾洲谱。莫唱惜红衣,算一例、飘零如雨。 迟暮。隔微波不恨,恨别旧家鸥侣。青墩梦断,枉赢得、去留无据。试巡遍、往日阑干总无著,鸳鸯眠处。胜翠盖亭亭,消受斜阳如许。”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四十二岁。
  移居上斜街查查浦故居,邻小秀野草堂。《朱公行状》:“上斜街新居,是查德尹先生的住宅。”是年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惨遭杀戮,彊村与六君子之一刘光第有旧,遂作《鹧鸪天·九日丰宜门外过裴村别业》“野水斜桥又一时,愁心空诉故鸥知。凄迷南郭垂鞭过,清苦西峰侧帽窥。 新雪涕、旧弦诗,喑喑门馆蝶来稀。红萸白菊浑无恙,只是风前有所思。” “裴村”就是刘光第的字。徐世昌《晚晴簃诗话》云:“朱古微侍郎与裴村为同岁生日,重其人,并重其诗,谓有少陵意境。”裴村于八月十三日遇害,此词作于“九日”,时隔二十五、六日,过旧友别业,有感而发。
  光绪二十五年已亥(1899),四十三岁。
  按吴熊和《〈彊村丛书〉与词籍校勘》称,是年与王鹏运合作校刊《梦窗词》,这是彊村校词之始。《梦窗词》也是最能说明“校词之难”的一部书。
  是时,先生还与张仲炘交往颇密。作词《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阁。吹不断。黄一线。是桑乾。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张仲炘字慕京号次珊,又号瞻园。“戒坛”,寺名,又称戒台寺,为中国三大戒台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坛”之誉。是年早春的傍晚,先生与词友张瞻圆在戒坛寺登览志感,写下此词。此外还有词作《瞻圆前辈见示酒边新作,半塘和之,蒙复继声,用清真韵·氐州第一》一首,《瞻圆约为西山之游,寒阴滞人,屡阻携屐,雪后引眺,赋比作简·三姝媚》一首,可见祖谋与瞻圆过从甚密。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四十四岁。
  秋,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太后挟光绪帝逃亡西安。当时祖谋困居在宣武门外校场头条胡同,王鹏运的“四印斋”寓所,与王鹏运、刘福姚一起填词书法家国之恨。《鹧鸪天·庚子岁除》“似水清尊照鬓华。尊前人易老天涯,酒肠芒角森如戟,吟笔冰霜惨不花。 抛枕坐,卷书嗟。莫嫌啼煞后楼鸦。烛花红换人间世,山色青回梦里家。”也是其中一首。此调旧刻共有两首,据其中第一首序云:“‘好友同居亦当家’。 庚子岁除,与忍庵同居四印斋,惊翁词成索和,遂拈此作歇拍,盖乐句事情,适相和也。”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四十五岁。
  被提升为礼部侍郎,不久便兼任吏部侍郎。《朱公行状》:“辛丑回銮后,遂擢礼部侍郎,召对称旨,有留心外事之褒。寻兼吏部侍郎。”《光绪东华禄》:“二十七年十二月乙卯,以朱祖谋为礼部右侍郎。”夏,半塘与孝藏分别,出都,此后两人通过书信来往保持联系。半塘甲辰五月致彊村云:“自辛丑夏与公别。”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四十六岁。
  秋,出任广东学政。《朱公行状》:“是秋,简放广东学政。”及闰枝《悔龛词·霜叶飞》序云:“壬寅展重阳,天宁寺饯古微督学广东,用梦窗韵。”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四十七岁。
  官广东学政,视学至嘉应州(今梅县)。春,曾与当时放归在家的黄遵宪相聚。有词《摸鱼子》题云:“梅州送春,时得辇下故人三月几望书”一首,《烛影摇红》题云:“晚春过黄 度公人镜庐话旧”一首。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四十八岁。
  仍任广东学政。是秋九月,他利用出任广东学政的机会游览香港。作词《夜飞鹊·香港秋眺怀公度》“沧波放愁地,游轻回,风叶乱点行杯。惊秋客枕,酒醒后、登临倦眼重开。蛮烟荡无霁,天香花木,海气楼台。冰夷漫舞,唤痴龙、直视蓬莱。多少红桑如拱,筹笔问何年,真割珠崖?不信秋江睡稳,掣鲸身手,终古徘徊。大旗落日,照千山、劫墨成灰。又西风鹤唳,惊笳夜引,百折涛来。”
  是年,王鹏运病殁。先生得知此消息后,作《木兰花慢》序云:“程使君书报半塘翁亡,翁将之若耶上冢,且为西湖猿鹤之问,遽逝吴中,赋此寄哀。”足见两人之深厚交谊。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四十九岁。
  是年,祖谋在广东任职时,为友人朱敬斋送行。作词《琵琶仙·送朱敬斋还江阴》云:“残酒辞春,渺千里、岸草征袍同色。离绪轻结柔杨,丝丝怨行客。茸帽底、暄风暗咽,愁满、乱云江国。越缦离声,吴舟双俊约,须记今夕。 是蛮海、飘泊归来,甚临别天涯又寒食。颠倒玉殇无味,苦低垂头白。人意比,飞花更嫩,怕隔年、冷了词笔。好趁 甲光阴,嘴君重碧。”
  任广东第三年,因与总督意见不合,引疾去官。《朱公行状》:“乙巳,以修墓请假,离学政任回籍。”《墓志铭》云:“会与总督龃龉,引疾去。”有《西平乐·别西园作》一首为祖谋去官之前所做,借道香港,经水路北归时,作词《清平乐·夜发香港》“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 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五十岁。
  解职北归后,估计居住于苏州吴门,往来于上海与苏州之间。《朱公行状》:“是年,遂以病乞解职,卜居吴门。”
  王鹏运客死苏州。孝臧哭之以词,有《庆春宫》、《木兰花慢》、《哨遍》、《八声甘舟》诸阕皆为悼祭半塘所作。而《木兰花慢·岁除苦雨,兀坐篝灯,赋此遣怀》尤见凄绝。“洗梅根堕粉,换年事,雨声中。看蜜炬笼花,糁盘添胜,围幕香重。楼东。曙鸦未起,黯歌尘,犹颤好帘栊。吟与玉笺旋引,曲游金埒还慵。 欢悰。半冷翠盘龙。多事买吴篷。笑黄柑未擘,洗妆清靥,惯湿东风。相逢,镜屏梦底,问岁寒、宫袖几时红。双举流霞漫动,老怀翻恼琼钟。”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五十一岁。
  孝藏寓居苏州已一年有馀,《郑叔问年谱》:“朱古微侍郎卜居吴城小市桥东听风园,先生为相阴阳,练时日,且举宋词人吴应之故事,词以张之。”后居上海,与郑公交往颇为密切。《郑孝胥日记》载:“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朱古微邀至庭筠里花凤英家,未能往。五月十七日晨,过啸桐。……过朱古微。五月廿三日晨,过朱古微。六月十一日晨,过朱古微,同视杨彝卿、李畲曾,不遇。六月十三日,与柽弟俱赴朱古微之约于庭筠里缀春阁,呼本堂绣云阁花如兰、金小菊及同春坊缥缈楼等。六月十四日,李拔可约至一枝香午饭,晤古微、伯潜、幼点、惠亭、子有等。六月十六日午后,与朱古微、拔可、稚辛同至清和坊花如兰家斗牌,至十一点乃散。七月十二日, 淇泉亦宴客于楼下,于座晤朱古微。席散,偕古微步月至立宪公会,与孟庸生谈久之乃去。七月十四日,啸桐邀同古微斗牌。九月初五,过朱古微。可见祖谋在这一年里,还经常往来于苏州与上海之间。作词《蓦山溪》、《渡江云·沪上遇伯弢,旋复别去歌酒相劳,声为此词》诸阕。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五十二岁。
  年初居上海,与郑公往来密切。《郑孝胥日记》:“正月初四,又过朱古微谈。饭后,过中国公学。与古微同照相,游张园,返同过云帅。正月初十,朱古微来。[1128]二月初七夜,宴客于花如兰家,客为夏剑丞、朱古微、沈友卿、严又陵、孟庸生、柯贞贤。后任江苏法政学堂监督。《朱公行状》:“既而苏州创立法政学堂,聘为监督。士林仰起清望,归依甚殷。”按龙沐勋《忍寒序零拾》载永嘉江蓬仙步瀛所记《彊村逸事》云:“光绪三十四年,摄政王检庚子奏案,以公之奏折,感言而不失国体,遂命荣督端方劝公击山,诏书数颂,卒不受。上著苏抚聘为江苏法政学堂监督。以示国家礼贤之至意。”因对初刻“意未尽慊”,根据他续有创获,重校《梦窗词》。二十一日,光绪帝崩。
  宣统元年己酉(1909),五十三岁。
  朝廷诏祖谋赴京就职,引疾未痊,没有赴任。《朱公行状》:“宣统纪云,特诏徽诏,以宿疾未痊,乞假未赴。”《郑孝胥日记》宣统元年二十二日:“报登十四日上谕:‘前礼部侍郎朱祖谋,前内阁学士陈保琛,前黑龙江巡抚程德全,均著来京,钦此。’此所谓‘特诏徽诏’也。而先生则以‘宿疾未痊,乞假位赴。”
  宣统二年庚戌(1910),五十四岁。
  清明,孝藏经过何笛帆的骝桥故居。作词《雨霖铃·清明过何笛帆骝桥故居》
  昏鸦啼涩。近连桥路,暗雨如 。孤云一逝何处,门巷乱、苔花綦迹。薄暝流飙旋起,渐尘动欹壁。甚燕燕、凄语东邻,此地无人解吹笛。 天涯酒醒消魂极。但忽忽、地空尊泣。文章枉换羁旅,零落尽、茂陵残笔。夜壑孤吟,应省今朝、过了寒食。待剪纸、重新招魂,梦断枫林黑。
  初夏,罗掞东从京师来苏州,拜访了彊村,祖谋有词《西河》序云:“庚戌夏六月,瘿庵薄游吴下,访予城西厅枫园,话及京寓,乃半塘翁旧庐。”《郑叔问年谱》:“宣统二年庚戌夏,‘罗掞东自京师来苏,访先生及朱古微侍郎,言渠之京寓,即半塘翁四印斋故居,古微于是有《西河》之作。”
  秋,彊村先生与赵尧生侍御聚饮,同泛横塘。《郑叔问年谱》:“是年,程雪楼曾招赵尧生侍御游苏州,与先生及彊村侍郎聚饮。侍御与彊村同泛横塘,彊村奉先生言,卧舟中,于桥洞见远山,大似团扇中景,昔人诗词少及者。”
  另孝藏笺注的《东坡乐府》成,继校《梦窗集》所创的五例而又有所发展,创凡例七条。
  宣统三年辛亥(1911),五十五岁。
  是年,朝廷设置弼德院,授祖谋为顾问大臣,乞假未赴。《朱公行状》:“是年,设弼德院,授顾问大臣,乞假未赴。”夏敬观《忍寒庐零拾》载江蓬仙所记彊村逸事云:“迨宣统三年奉诏命为顾问大臣 。”十二月二十五日,清帝下诏退位。
  民国元年壬子(1912),五十六岁。
  辛亥革命之后,先生以遗老自居,致力于填词校刻,不问世事,往来于淞与湖之间。《朱公行状》:“辛亥国变,不问世事,往来湖凇之间,以遗志终矣。”江蓬仙记彊村逸事云:“光复之后,苏人七清公主持法校,浙人电公任军政府事,皆以衰病力辞。从是退居沪上,易名鬻书,林下优游,校词传世。”
  是年,还与友人李宣龚同游焦崖。据李宣龚《甲子小寒奉题沤尹年丈校词图时距焦崖之游已十有二年矣》。
  民国二年癸丑(1913),五十七岁。
  北上入京。于词《绮寮怨·兵后海上遇歌者朱素云》中“怅恨病辞茂陵”句,《曲玉管·京口秋眺》中“最爱青山,也似北顾仓皇。寄奴乡。”句。可知是年秋,祖谋已至京城,面对昔日旧景,有感而发。
  民国三年甲寅(1914),五十八岁。
  重至旧京,袁世凯欲聘为高等顾问,笑而却之。《朱公行状》:“乙卯岁,至旧京。袁世凯方为总统。旧礼旧僚,欲罗政而不得。闻其至,急致书聘为高等顾问笑却之,未与通一字。”然先生当于甲寅秋后一至旧京,至明年五月挽麦孺博间,时已归上海。故《行状》中“乙卯岁”应当是“甲寅岁”。
  民国四年乙卯(1915),五十九岁。
  于上海为郑叔问刊行《苕雅馀集》,并作序事见《郑叔问年谱》。
  民国五年丙辰(1916),六十岁。
  与自海外归来的王国维聚于上海。王国维《彊村校词图序》云:“丙辰春,国维自海外归,过先生于上海。同时流寓至贤大夫,颇得相从捧手焉。”
  中秋,先生还与况周颐等词友,相约听歌,作词唱和。《蕙风词》集有“中秋集愚圆,为彊村补祝”《定风波》一首,又有“彊村有听歌经年之约,词以坚之。”《满路花》一首,又有“彊村嘱屡听歌,鲰生竟弗舆。”《塞翁吟》一首,皆此年中作,足以证明二人在沪交游踪迹。又《词林新语》(载唐圭璋《词话丛编》、张尔田《近代词人逸事》附录)有记彊村,蕙风在沪行踪数条。一条云:“归安朱彊村,词流宗师,方其选三百首宋词时,辄携钞帙过蕙风簃,寒夜啜粥,相与深论。维时风雪甫定,清气盈宇,曼诵之声,直充闾巷。”又一条云:“蕙风有芙蓉癖,濡染彊村微灯双枕,抵掌剧谈,往往中夜。”云云。
  民国六年丁巳(1917),六十一岁。
  祖谋时居沪上。章梫《题校词图》:“丁巳冬月,奉题彊村去前辈校词图,兼补寿丙辰六月生日,时同寓上海。”《清代七百名人传》称:是年,他校刻唐代宋金元词总集,别集一百六十八家是年,名曰《彊村丛书》。凡经三次校补印行,初刻问世。 《彊村丛书》的校例,是朱孝臧之前校《梦窗集》、《东坡乐府》创“五例”、“七例”的发扬光大。
  另对于张勋复辟一事,祖谋有词“问几度,安排平圃宴”《调仙歌》暗指此事。
  民国七年戊午(1918),六十二岁。
  祖谋故人郑叔问殆。遂与叶恭绰,梁启超等,致函内爷总长钱干臣,江苏省长转行吴县知事,将郑公之任宅,坛墓分别立案保护。据《郑叔问年谱》所记。
  十一月嘱罗掞东题校词图序,并同游西湖。
  民国八年己未(1919),六十三岁。
  时居沪上。清明,游龙华寺。龙华寺在上海市西南十八里,寺外桃花簇拥,为三国吴赤鸟中所建。有词《六幺令·清明龙华寺薄游》。
  纸鸢风过,扶路糖箫热。江桥酒旗青处,草色裙腰接。扑水红英万点,过眼芳菲节。数声新鴂,鞧千索外,唤起春人罗屟。 不信玄都梦里,历尽华鬘劫。百尺无主香台,断续残钟咽。鸡酒招魂几许,钱纸灰成蝶。照人啼靥。端端正正,却是桃花旧时月。
  民国九年庚申(1920),六十四岁。
  民国十年辛酉(1921),六十五岁。
  贺仲弟孝威六十寿,特作词《金缕曲·寿闰生弟六十》“无怪吾衰矣。算阿连、左弧悬到,齐头甲子。湖海平生轻离合,颇负夜寒姜被。溯别恨、峡流牂水。犹有沧江容一卧,便安排、风雨连床计。秋色在,雁行里。 篆盘婆律香云起。待商量、归心与问,闻思大士。咫尺苕山家何许,茅屋石田而已。且生事、醉乡料理。四海子由真键者,几沧桑、自笑难兄弟。吾意托,小山桂。”
  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六十六岁。
  是年,曾游虎丘山。《蕙风词话》是年有《戚氏》一首题云:“沤尹为畹华索赋此调,走笔应之。”又注云:“畹华将别去,道人先期作虎山之游避之。”畹华即梅兰芳。先生与蕙风皆极赏梅剧,可知是时先生与梅也过从颇密。
  是年还拜访了李景铭,即石芝居士。有词《鹧鸪天》题作:“越日重游,遂访石芝居士”
  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六十七岁。
  仲弟孝威病殁,伤心至极。《朱公行状》:“与诸弟爱最笃。季弟早世,叔弟里居,仲弟孝威亦寓吴,相依为命,前岁病殁,伤之盛,遂益衰。”此“前年”相对于前文“乙丑”而言。
  是年,吴昌硕为祖谋画《彊村校词图》,并题词一阕《减兰》,词云:“金风嫡派。一世词流甘下拜。馀事丹黄。远接虞山近半塘。故山浮玉。梦里消磨文字福。何日归篷。和尔樵歌一笛风。”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六十八岁。
  是时,梅兰芳在沪,先生与况周颐、吴昌硕雅集,填词唱和。按赵尊岳《蕙风词史》云:“畹华(梅兰芳)去沪,越岁东来,先生(指蕙风)属吴昌硕为会香南雅集图,并两集余家,一时裙屐并至。图卷题者四十余家,画五帧,则吴昌硕、何诗孙,沈雪庐、汪鸥客作也。彊村每会辄至。”有词《浣溪沙》题作《和病山,蕙风即席之作》推是时祖谋常有即席闻歌作词唱和之雅会。
  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六十九岁。
  春,与陈仁先一同北上天津。《朱公行状》:是年“谒天津行在,谆谆于典学,生计两端,忠诚靖献,仅止于此。”据陈仁先《旧月簃词》有:“乙丑春三月赴行在所”作《丑奴儿慢》一首,推知大概陈仁先与先生一同北上了。另《郑孝胥日记》民国十四年闰四月初五记云:“朱古微来,言行在近况,入观四次。”初七又记:“暮访古微。”记即先生自津返沪之时事。又据《日记》所载:是年二月初四,得陈弢庵电促其赴津。孝胥即于初五日离沪,初六日抵津,初七日召见。继于二月二十日复“乞假赴沪”。遂于二十四日离津,二十六日抵沪。
  可见祖谋以三月赴津,闰四月始归沪。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七十二岁。
  八月与梅泉、病山、伯夔、公渚等至吴淞见海。陈三立有《戊辰八月,梅泉招彊村、病山、伯夔、公渚汝舟至吴淞见海》
  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七十三岁。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七十四岁。
  客居吴门。春,与苍虬等友人出游唱词。据《旧月簃词》中词题为《三月廿四日,同彊村、夷叔、?庵、子玉、惕齐及寥志二弟集苏州怡园·征招》及黄公渚《征招》一首,题云:“庚午三月,薄游姑苏,彊村丈招同夷叔,苍虬、慎先、笠士诸公集顾氏怡园,苍虬有词,余亦继声。”
  是年,还与天津诸遗老书札往来,谈词唱和。据苍虬丙子六月为陈弢庵作《听永齐词序》云:“岁庚午,曾寿赴天津行在所,与同丈陈文忠公朝夕相见于直庐者历三年之久。……须社者,天津流人文士所设立,月再三集,集则拈题限调,寄彊村侍郎沪上,平第甲乙。”
  秋,曾回故乡,但不过十天。有词《芳草渡》题云:“还乡未旬,旋复别去,经碧浪湖作。”于词中“照落枫临岸,丹黄对展崖画。”等句可知其归乡的时节为秋季。
  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七十五岁。
  十一月廿二日先生卒于上海。据《朱公行状》云:“辛未年十一月廿二日卒于上海寄庐,距生咸丰丁巳七月廿一日,享年七十有五。

朱孝臧的生平

  朱孝臧,归安(今湖州)埭溪渚上彊村人。父光第(字杏簪),初幕游江淮间,光绪中曾任河南邓州知州,后被劾落职卒于河南。朱孝臧童年爱好文学,随父在河南生活。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二甲一名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会典馆总纂总校、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为广东学政,因与总督不和,最后辞官,寓居苏州,任教于江苏法政学堂。

  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包围外国使馆,董福祥部击毙日本外交官。朱孝臧上疏反对仇教开衅,因触怒西太后等,几获罪。次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以“忠心谋国”升为内阁学士,擢为礼部侍郎。是年秋,外放广东学政。因与总督意见不合,引病退职,卜居苏州。不久,被聘为江西法政学堂监督。宣统元年(1909),为弼德院顾问大臣,因病未赴任。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袁世凯欲聘为高等顾问,一笑拒之,后在天津以君礼参拜废帝溥仪,卒于上海。

  朱孝臧有亲兄弟三人:二弟孝威,分省补用道;三弟祖谦,江苏候补巡检;四弟祖誉,国史馆誊录。朱孝臧原配严氏封一品夫人,侧室陆氏。严氏出一子:方诒,二品荫生,官山东通判。才隽有父风,壮年殒折。娶夏氏,孙桐第二女也。孙一:贞同,奇慧先殇。所以继大宗者尤可待。晚抚仲弟子方饬为嗣。

诗词推荐

苍莽势连空,跻攀径绝踪。乱峰排似战,片石响於钟。鸟语春云密,龙归暮雨重。下观群岫小,始觉此为宗。

中秋节

落魄长官江海客,少豪万里寻春。而今憔悴向溪滨。断无觞咏兴,惟有簿书尘。手插海棠三百本,等闲妆点芳辰。他年绛雪映红云。丁宁风与月,记取种花人。

中秋节

岳牧用词人,古今诚罕有。君侯东南隽,锦心仍绣口。生从谢朓城,日对敬亭阜。梅翁丈人生,味古若玄酒。君能兼众作,活法参已久。今兹守双溪,诗思如河剖。前追东阳侯,近继南涧叟。璀璨珊瑚钩,盘屈蛟螭钮。往来互酬赠,觉我殊秽丑。砂砾投公筐,珠玑落吾手。苏李隔遥天,王刘

中秋节

脉来层嶂远,影到片天清。洗砚云根起,归瓢乳味盈。岩花蒙润泽,水草见分明。已遂投簪志,何须起濯缨。

中秋节

绿遍芳郊木。早红褪香干,堪叹韶华瞬目。薄_东皇缘底事,得恁匆匆去速。正永日、初长晴淑。忧忆夜来成梦处,记分明、浑似瑶台宿。人语静,燕双逐。纱窗一炷沈烟馥。拚淋浪剧饮,高枕春酲草屋。无计留春添怅望,空写新词叠幅。算负却、照妆画烛。欲说萦心些个事,恐教人、蹙损

中秋节

掩閤日愁晚,他乡岁已深。未能逃世网,岂是恋朝簪。以我不如意,怜君同此心。故园春事及,归路傥相寻。

中秋节

野人斋爨屏膻腥,自向阶前撷紫茎。老去爱花心转薄,一杯蔬饭足浮生。

中秋节

上客能论道,吾生学养蒙。贫交世情外,才子古人中。冠上方簪豸,车边已画熊。拂衣迎五马,垂手凭双童。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丛。薄霜澄夜月,残雪带春风。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眼看东候别,心事北川同。为学轻先辈,何能访老翁。欲知今日后,不乐为车公。

中秋节

虚名空自喜,丛谤亦难逃。望重瑕来众,官高磬折劳。应酬书脱腕,思虑雪侵毛。何似山林士,琴床梦日高。

中秋节

本来只道千钧重,看破元无一羽轻。日月光明天广大,不妨啸傲过平生。

中秋节

遗稿六丁取尽,君王谩遣所忠。既友商山四皓,又容淮南公八。

中秋节

一学芙蓉叶,初开映水幽。虽经小儿手,不称老夫头。枕上眠常戴,风前醉恐柔。明年有闺阁,此样必难求。

中秋节

羡尔优游正少年,竟陵烟月似吴天。车螯近岸无妨取,舴艋随风不费牵。处处路傍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殷勤莫笑襄阳住,为爱南溪缩项鳊。

中秋节

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春从何处回。醉眼开。睡眼开。疏影横斜安在哉。从教塞管催。

中秋节

云物岁将暮,风烟晚自凄。更人初授宿,晚翼已归栖。美酒浅深酌,新诗取次题。亲交尽在眼,幸不费招携。

中秋节

重开杰阁似天成,气压尘闤境自清。一水深澄苍玉远,五峰齐峙翠屏横。未谐广厦万间志,且惬行人六月情。蚤晚定能夸盛事,凤池桥上看蓬瀛。

中秋节

远山一带,溯晴空、极目天涯浮白。枫落鸦翻谈笑处,不觉云涛横席。酒病方苏,睡魔犹殢,一扫无留迹。吴帆越棹,恍然飞上空碧。长记草赋梁园,凌云笔势,倒三江秋色。对此惊心空怅望,老作红尘闲客。别浦烟平,小楼人散,回首千波寂。西风归路,为君重喷霜笛。

中秋节

外功外行,作福因由。不如身内真修。调养真铅真汞,上下交流。山前金龙嬉戏,大海中、玉虎遨游。便警动,这无形无影,婴姹绸缪。走上灵台对舞,更不须启口,恣意歌讴。烂饮刀圭醉卧,宝藏琼楼。结成胎仙踊跃,引青鸾、稳驾神舟。归蓬岛,有金童邀赴瀛洲。

中秋节

朝从日挂钲,暮至月吐璧。坐得少文图,不资康乐屐。

中秋节

越海传金册,华夷礼命行。片帆秋色动,万里信潮生。日映孤舟出,沙连绝岛明。翳空翻大鸟,飞雪洒长鲸。旧鬓回应改,遐荒梦易惊。何当理风楫,天外问来程。

中秋节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