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邓肃的《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邑官有和者亦以诗寄之其人自云禦方寇有功》
拼音和注音
cán kuì zhī yīn gè zhōng rén , jìn qián bù xué chéng xiàng chēn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惭愧:(形)因为自己有缺点,做错了事,心里不安。[近]羞愧。[反]欣慰。
知音:(名)传说伯牙弹琴,在旁听琴的钟子期能十分准确地理解音乐的含义。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没有人比钟子期更懂得他的音乐,因此不再弹琴。后来用“知音”比喻知己。
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
不学:不学习;不求学。谓没有学问。
中人:1.中等资质的人。2.中等收入的人家。3.亲信贵宠的人。4.宦官。5.宫女。6.买卖仲介或居中调停的人。7.容貌中等的人。
近前:近前jìnqián〈方〉∶靠近的地方;附近;跟前
邓肃
邓肃(1091~1132),字志宏,南剑沙县(今属福建)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年四十二岁。少警敏能文,善谈论。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干执政怒,罢归居家,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携母避寇福唐(今福清),五月初九病逝,年仅41岁,归葬于邓墩。肃著有《栟榈集》三十卷,《挥尘后录》传于世。《闽沙邓氏族谱》载:邓肃,字志宏,父祖谷,长子邓普,字寰宇,次子邓慈。
原诗
寂寞相如四壁耳,陋巷萧然穷饮水。
虽似退之厌权门,时作封人慕君子。
惭愧知音个中人,近前不学丞相嗔。
掀髯抵掌论今古,肺腑恢然笑语真。
顷余学问非三绝,操瑟干齐谋更拙。
栖迟何以酬己知,吾道不移砚铸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