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子望

才名富有馀,挥袂别乡闾。
小作经年计,轻赍一束书。
州城蕉叶暗,驿路菊花疏。
尚想南来使,时因问起居。

作品评述

《送钱子望》是苏泂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才名富有馀,挥袂别乡闾。
小作经年计,轻赍一束书。
州城蕉叶暗,驿路菊花疏。
尚想南来使,时因问起居。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送别名叫钱子望的朋友,表达了对他的赞赏和思念之情。钱子望才华出众,名声远扬,他挥动袖子告别了故乡的亲朋好友。他在那里度过了许多年,用心苦心地写作,现在他将带着一束书轻装上路。钱子望离开的时候,州城的蕉叶已经渐渐暗淡,驿路上的菊花也开始凋谢稀疏。诗人仍然怀念着这位南方的使者,不时地询问他的起居情况。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离别的情感和对友人的美好祝福。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如蕉叶和菊花的变化,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无奈。诗人对钱子望的赞赏和思念之情在诗中得到了体现,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未来的期望。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清新,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离愁别绪之感。

作者介绍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産》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着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柟、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余。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余》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爲《泠然斋诗集》八卷。 苏泂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爲底本,酌校有关史籍。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跳跃深池四五秋,常摇朱尾弄纶钩。无端摆断芙蓉朵,不得清波更一游。

柳引青烟,花倾红雨,老来怕见清明。欲行还住,天气弄阴晴。是处吹箫巷陌,衫襟渍、春酒如饧。溪桥畔,涓涓流水,鸡犬静柴荆。高城。天共远,山遮望断,草唤愁生。等五湖烟景,今有谁争。凄断湘灵鼓瑟,写不尽、楚客多情。空惆怅,春闺梦短,斜月晓闻莺。

故里萧条一望间,此身飘泊叹空还。感时有恨无人说,愁敛双蛾对暮山。

步步危机死不知,白云深处最平夷。猨啼鹤唳非无意,才近高人便入诗。

语火是灯,掉头弗应。惟贼识贼,一问即承。

不是南方热,爱此有永日。人事断经过,萧然空一室。风惊窗外竹,声如清庙瑟。西塘荷已花,北户枣亦实。仕途非所长,进雨辄退尺。所以入市朝,愁苦甘首疾。谪来已九年,底事无忧色。山林兴甚长,湖海情何极。

玄化浩无极,岂为万物私。燕坐观物化,荣悴故有时。春林著寒葩,犹记去年枝。日暮还复殒,委运不可羁。天机自高下,时命非所知。变化纷万感,逝者长如斯。谁能渺独立,终古以为期。大钧播万物,静观自森著。倏见朝华荣,夕殒亦何遽。升沈信天机,高下两无据。世眼空纷籍,往事

俗驾不曾到,瘦筇时复携。肺肝清涧饮,鬓发老岩栖。野巷犹鸡犬,春城自鼓鞞。未应人世外,别有武陵溪。

赋感东征句,诗愁陟屺篇。生前九龄梦,眼底五朝天。锦告浑无恙,云车忽香然。不堪青竹笋,归路不迎船。

凉生金井未飘桐,月户星楼记古风。乞巧频年但成拙,懒将祈请效儿童。

洛雪一丈冻独鼾,谁其排闼惊袁安。千载神交两贤令,寄意爱此英姿寒。马缩龙埋万木折,胸次阳和骨立铁。纨袴儿曹东风花,不耐春寒能耐雪。

空帏拥垆坐,夜冷微红灭。郎意似残灰,无因得重热。

我读人间饥死书,君归市肆有锱铢。未闻良妇嗔嘉客,分遣由来造化殊。

休为建隼临淝守,转作垂丝入洛人。罢阅旧林三载籍,又开新历四年春。云遮北雁愁行客,柳起东风慰病身。渐喜雪霜消解尽,得随风水到天津。

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自古澄不清,环混无归向。炎风日搜搅,幽怪多冗长。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巍峨拔嵩华,腾踔较健壮。声音一何宏,轰輵车万两。犹疑帝轩辕,张乐就空旷。蛟螭露笋簴,缟练吹组帐。鬼神非人世,节奏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万物阵刍狗,灵鉴无能守。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有。

秋日晒古城,西风振尘埃。出门何所之,坏道连蒿莱。飞鸣鸡犬稀,破屋枯壕隈。老圃理蔬畦,晚甲瘦未开。输入暮出城,栖鸦一一回。怅然心不怡,归坐劝一杯。

年少将军师羽林,追奔翻为白头吟。不平豪愤三年气,未死英雄万里心。故国山川知好在,异乡风物许重寻。捷书不报浑閒呈,西邮潼关无好音。

流水出云根,遥通古寺门。山深僧少俗,人静市如村。马渡知长浅,鱼行见不浑。多情溪上月,归路照黄昏。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