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明李攀龙的《古意(其三)》
拼音和注音
jié wèi xióng míng guǎn , qí yīn zhōng qīng shāng 。
翻译及意思
词语释义
鸣管:吹奏律管。鸟类的发音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由若干个扩大的软骨环及其间的薄膜称鸣膜组成。通过气管内冲出的空气,使鸣膜鼓动而发声。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原诗
嶰阴有孤竹,常含千岁霜。
截为雄鸣管,其音中清商。
岂不在人耳,世已无凤皇。
新声自一时,艳曲乱高倡。
安得日相御,并坐君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