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峰

做修持。
应不在、端坐子午双时。
铅汞自然要结,只用真慈。
捷中玄迳,谁会得、独我怡怡。
密妙放、闲闲坦荡,微细推移。
渐令灵曜吐奇。
变霞彩、光艳还照相随。
盖缘昔堪宜。
白云深处,元正是、地肺明师。
便许共、丹霄直上,同处无为。

作品评述

《夏云峰·做修持》是元代王哲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做修持,
应该不在世俗之中,安静地坐在中午的双时。铅和汞(指尘世间的俗务和浮躁之事)会自然而然地凝结,只需真正的慈悲。快捷的方法是深入玄妙之中,谁能够领悟,只有我一个人安然自得。内心的宁静和开放,微小的变化推动着修行的进程。渐渐地让灵性的光芒散发出奇异的色彩,变成美丽的霞光,光辉仍然伴随着我的修行。这是因为我与宇宙的因缘早已合适。在深深的白云之中,元气显达,它是地上显达的导师。它允许我直接攀登丹霞,与宇宙同在,不为外物所干扰。

诗词以修行为主题,表达了追求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和开放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端坐午时和真慈悲的修持方式,摆脱了俗务和浮躁之事的困扰,进入了一种超然的状态。诗中所提到的铅汞自然要结,指的是通过修持和内心的净化,可以使纷扰的杂念自然而然地凝聚和消散。诗中的玄妙放、闲闲坦荡,微细推移,描绘了修行过程中微小而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推动着灵性的进展,最终使修行者能够达到超凡脱俗、美好光明的境界。

整首诗词以平和、宁静的语气展现了修行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内心净化和超越尘世的追求。通过与自然和宇宙的融合,诗人实现了身心灵的和谐与自由。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含蓄的表达方式,引发读者对修行和内心宁静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诗词推荐

一童纵牛眠柳阴,一叟渡牛陂水深。此眠定无南可梦,此渡不忧人鮓瓮。蓑风笠雨开荒寒,是谁幻化生毫端。嘻其太平古天下,不然人牛两奚暇。

夏云峰

南郭望归处,郡楼高卷帘。平桥低皂盖,曲岸转彤襜.江晚笙歌促,山晴鼓角严。羊公莫先醉,清晓月纤纤。

夏云峰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夏云峰

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乡下应笑我,昼锦是男儿。

夏云峰

一别一公后,相思时一吁。眼中疮校未,般若偈持无。

夏云峰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夏云峰

门户期兴起,交朋务琢磨。反身求大学,决意取儒科。赞府声尤著,邻封惠亦多。伤心濠上路,无复听弦歌。

夏云峰

明的七袠开,头白焉用悲。佚乐或早死,老穷君勿嗤。幼小入学堂,忆我十岁时。堂宇化为灰,无复同学儿。二十上京华,生齿何熙熙。千万骨已朽,世换朝市移。夜枕念此事,百感心自知。飒飒落叶堕,浩浩寒风吹。

夏云峰

登临倚木末,下瞰鱼龙宫。我方解墨绶,着身丘壑中。翩然一清游,飞舄可御风。前瞻凤山尾,老衲如懒融。见处诣实际,非色仍非空。笑我蜡屐行,亦与玩物同。燕坐不出门,心游妙高峰。

夏云峰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夏云峰

叩齿焚香出世尘,斋坛鸣磬步虚人。百花仙酝能留客,一饭胡麻度几春。

夏云峰

行脚寻常到寺稀,一枝藜杖一禅衣。开门满院空秋色,新向庐峰过夏归。

夏云峰

东都寄食似孤云,aa36被真成一宿宾。收得玉堂挥翰手,却为淮月弄舟人。羡君湖上斋摇碧,笑我花时甑有尘。为报年来杀风景,连江梦雨不知春。(来诗有芍药春之句。扬州近岁率为此会,用花十余万枝,吏缘为奸,民极病之,故罢此会。)

夏云峰

南州时令舛,冬月有蚊飞。岂是为饥崇,因而触祸机。照尤嫌画烛,驱尚入罗帏。吾母音容远,何妨用扇挥。

夏云峰

还丹父母将何作。木从火里生枝博。枝博既芳荣。离宫火渐明。渐明终却灭。化土生金屑。土谢玉金乡。金来归北方。

夏云峰

梦断红尘踏九衢,云山佳处借楼居。采将瓠叶随宜煮,拾得榴皮信意书。未问我今忘我世,须知吾本爱吾庐。黄公垆在花阴裹,磊砢从君一破除。

夏云峰

宴坐浑如槁木枝,罏烟瓶蕊小窗宜。书慵卷起閒今古,回向心源不动时。

夏云峰

毒雾腥尘涴色香,无知蜂蝶自乾忙。醉时烦恼不须醉,三斗谁能向汝阳。

夏云峰

并州霜早。禾黍离离成腐草。马困人疲。惟有郊原雀鼠肥。分明有路。好逐衡阳征雁去。鼓角声中。全晋山河一半空。

夏云峰

嗟予少好客,今老客弃予。忽忽飘流来,不知岁又除。良愧彼黄鹄,千里无修涂。江东贼强臣,淮南盗名都。钟阜被朔雪,暂与我何娱,明当云梦去,已发又如何。

夏云峰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