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怀十首

松底柴门尽日关,主人西去几时还。
长鑱委地黄精老,时有寒猿啸砚山。

作品评述

《有怀十首》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松底柴门尽日关,
在松树底下,柴门整日紧闭,
主人离去已经多久了?
门关得严严实实。

主人西去几时还。
主人远去何日归来?
作者思念主人的归期,
期望主人能早日归来。

长鑱委地黄精老,
长鑱(钟鼓)默默地挂在地上,黄精悠悠老去,
寓示时光的流转与岁月的变迁。
钟鼓沉寂了,黄精逐渐衰老。

时有寒猿啸砚山。
时不时传来寒冷的猿猴在砚山上啸叫的声音。
这里描绘了山林中的寂静和野趣,
猿猴的啸叫也增添了一丝凄凉的氛围。

诗意和赏析:
《有怀十首》表达了诗人对主人远离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柴门紧闭、主人离去以及时光的流转,都是主人离开所引起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长鑱委地和黄精老去,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和人事的更迭,寥寥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光阴流逝的感慨。最后提到寒猿啸砚山,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凄凉和孤寂的意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柴门、长鑱、黄精和寒猿,都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同时,通过对时间流转和自然变化的描绘,诗人也传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离别与时光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同时,诗中的音韵和节奏也让整首诗具备了一定的韵律美和音乐感,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作者介绍

刘子翚(一一○一~一一四七)字彦沖,号病翁,崇安(今属福建)人。韐仲子。以荫补承务郎,辟爲真定府幕属。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通判兴化军(本集卷五《送张当世序》)。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爲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绍兴十七年卒,年四十七。遗着由其子玶编爲《屏山集》二十卷,胡宪爲之序,朱熹跋。《宋史》卷四三四有传。 刘子翚诗,以明正德七年刘泽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道光十八年李廷钰秋柯草堂刊本(简称李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诗词推荐

睽离谩久,年华谁信曾换。依旧当时似花面。幽欢小会,记永夜、杯行无算。醉里屡忘归,任虚檐月转。能变新声,随语意、悲欢感怨。可更余音寄羌管。倦游江浙,问似伊、阿谁曾见。度已无肠,为伊可断。

生世胡为尔许迟,况经事变与时移。论文尚喜两公在,一见何胜隔岁离。落木长江天末恨,清风朗月卷中诗。有怀曾子今冥漠,雨泪真成满面丝。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东家蝴蝶爱悠扬,不肯轻飞过短墙。剩买麝煤千百斛,暖熏浓抹到沈香。

半面羞藏袂,回头懒向人。清凉生夜气,冷淡见天真。此物悭开口,他花怯效颦。莫嫌容易落,笑罢总成尘。

小小吟哦不足云,更怜蛙蚓漫纷纷。紫芝一去斋房后,谁忆青山空白云。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诗翁那得有此,天地一扁舟。二十四番风信,二十四桥风景,正好及春游。挂席欲东下,烟雨暗层楼。紫绮冠,绿玉杖,黑貂裘。沧波万里,浩荡踪迹寄浮鸥。想杀南台御史,笑杀南州孺子,何事此淹留。远思渺无极,日夜大江流。

种接他枝宿土乾,花开抵得北风寒。蛹须负雪疑蜂蛰,毛叶粘霜若蝟攒。蕤破极冬悬蜡蒂,果收初夏摘金丸。冻香便觉饴如蜜,树掩卢村月色宽。

深林尽处背浮图,却悔舆篮不跨驴。珍重病僧留别语,晦庵去后亦来无。

瑞应金穰均禹甸,一边洗甲谁言战。关河岂但犬羊奔,郊薮殆将麟凤见。

东日平明际,北窗高卧时。五经方坦腹,百虑且伸眉。蕉覆从疑鹿,槐安更猎龟。觉来还一莞,七碗玉川诗。

吏卒稀仍散。僮奴野自亲。问吾适无恙,遽病此何因。初觉身为客,还疑老逼人。焚香发深省,一笑对残春。

天府鹿鸣客,幽山秋未归。我知方甚爱,众说以为非。隔屋闻泉细,和云见鹤微。新诗此处得,清峭比应稀。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各自媚春光,轻红映浅妆。日融花气暖,忘却是谁香。

橡叶冈头释马衔,区中奇观得穷探。岸空飞鼠声相应,江静群峰影倒涵。居士碧云裁秀句,道人哀玉扣清谈。偶成二老风流事,不是三乘宿草庵。

真游六六洞中仙。骑鹤下三天。休道日斜岁暮,行年方是韶华乐天诗有“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之句。相逢一笑,此心不动,须待明年。要得安排稳当,除非四十相连。

春眠不觉夜来风,桃萼犹沾未尽红。愁绝小湖山畔路,同云疏雨晚濛濛。

西掖承休浣,东隅返故林。来称郯子学,归是越人吟。马上秋郊远,舟中曙海阴。知君怀魏阙,万里独摇心。

琮琤林涧只听闻,想见萦崖络石纹。忽作惊湍溅飞雹,半随花雨落纷纷。

名句推荐

本站部份资料来自网络或由网友提供,如有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版权所有©四级英语单词   网站地图 陇ICP备2023000160号-4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